《正月十六又登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月十六又登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月十六又登高巴州年节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在很多地方,正月十五闹完元宵, 春节就算结束了。可在巴中,必须要等到正月十六登高节以后,春节 才算过完。每年正月十六,巴城商铺店家纷纷关门,大家涌上城周山 头,登高祈福,只见万头攒动,游人络绎不绝。南龛坡、王望山、插 旗山、白塔山、西龛山数十万人登临山顶,蔚为壮观。农历正月十六,在巴中,如果你不去登高,你就不是地道的巴中 人。巴中人好登高,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如果不守此习俗,似乎这 年就没完没了,新的一年就会没滋没味。登高这天,在巴城四周的南 龛山、西龛山、王望山,较远的阴灵山、鼓楼山、义阳山的大道小径。 大清早,家家户户挈妇将雏,兴高采烈,
2、从不同方向奔往山巅抢占“制 高点”尽管大汗淋漓,尽管气喘吁吁,可人们乐此不疲,好像山顶 就是黄金宝地,谁能占得一席,谁就会终年安康吉祥。巴中十六登高,沿袭了一千多年。正月十六登高已被四川省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至于登高源于何时,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 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二说为怀念章怀太子。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 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 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 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
3、历代不 衰。据巴州志风俗篇记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 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 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在当代,人们还为正月十六登高节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 革命根据地首府,红军北上抗日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 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念红军,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 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众多:游山拜庙、礼佛、摸福寿、打儿洞求 子、采小柏丫别在身上或头上去病驱邪(名为游百病)每
4、年这一天, 巴中倾城出游,或扶老携幼,或呼朋引伴;或车水马龙,或步履翩翩。 环城八山四水,游人如织。人人争登高,满眼尽春色。满山人流欢声 笑语,形成了川东北一幅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仔细想来,巴中人很懂得生活,春天来了,呼朋引伴,走向大自 然,登高远望,好不酣畅。一则健身强体,扫除旧年积结的郁气;二 则联络情感,广结新老亲朋的人缘;三则登高望远,领略秀美山川。 让澎湃汹涌的激情奏响春天的鼓点,信心百倍开创崭新的生活。登高, 体现着巴中人不屈不挠的乐观进取精神。正月十六登高,很好地体现了巴中人的人文情怀。它将儒家“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崇尚自然的思想贯穿于巴城人的世俗生活之中, 把大自然人文景观之
5、美与人的智慧和道德之美联系起来,登高游乐是 为了祈福,更是对善良、幸福的弘扬。于是乎,趁草木萌动之时,欣 欣然走出家门,士庶阗塞,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之间, 罗列食品,互相劝酬,祈福、祈贵、祈平安、祓除不祥,插柏树枝于 胸前,或放风筝,或歌舞嬉戏,余兴将尽,抵暮而归,然后信心十足 地投入世俗生活,吉祥如意地走过春夏秋冬。“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民俗千姿百态。正是这众多 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华夏民族瑰丽多彩的文化。巴中正月十六登高 囊括了众多民俗活动,它对研究巴中的民俗历史、民俗信仰、民俗文 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登高远望,不但彰显着巴城独特迷人的风 情民俗,更展示着巴城人宽广的胸怀和对生活的热情。在春天启程, 踏上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征程,春风浩荡,激情满怀,未来幸福生活的 华章,从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刻开始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