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61182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芳华涵盖了严歌苓的青春与成长期,她回望这段经历,笔端饱满的情感。B老师征求并采纳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学社的意见。C一场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班级的荣誉。D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2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细菌得天独厚的是,其繁殖速度极快。(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气息的环境特别好)B曾令世俗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因不能观看而感叹)C独怜幽草涧边生。(爱)D看起

2、来与剃头匠的并无二致。(并没有什么两样)3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在大家都发言之后,我也发表了我的高见。B由于路途遥远,我们让他们几位恭候了很久。C令尊亲切而温暖的话语着实让我心生感动。D每次回家,我都会光顾母校那漂亮的图书室。4 . 下列四对对联,各涉及了一个传统节日。若按节日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下联:登高佳节倍思亲上联: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下联: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上联: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下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ABCD5 . 下列加点字的

3、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硕果(shu)气氛(fn)默契(q)潜心贯注(qin)B掳去(l)策勋(xn)伫立(zh)白雪皑皑(i)C亘古(gn)修葺(q)殷红(yn)毛骨悚然(sng)D挚友(zh)金柝(tu)哺育(b)鲜为人知(xin)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强争“诸葛亮故里”是粗鄙的“文化啃老”李思辉近日,一则“诸葛亮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天兴村”的消息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运城学院某教授称:“诸葛亮出生的窑洞现在还存在。”运城市作协副主席王振川随后撰文直言:“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史书记载很详细。勉强争夺,占不住理。”诸葛亮故里早有定论,既无考古发现佐证,亦

4、无其他权威典籍确认,非要颠覆历史、另立新说,本就缺乏严谨性。仅凭主观臆想,就言之凿凿地把诸葛亮的出生地具体到本地的某口窑洞里,更是让人觉得可笑。如此胡诌,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勉强争夺占不住理”说了句大实话。历史名人及其子孙到过的地方往往很多,但故里认定必须严肃审慎,不能瞎说。否则,就可能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敬畏历史、坚守记忆”的科学历史观相左。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与现实及未来相通。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绝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橡皮泥。相反,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闹剧,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从早前的四地争抢曹雪芹,五

5、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到一些地方争抢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构角色,争夺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再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名人故里之争,几乎都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比的无非是哪个嗓门大、脸皮厚而已。把历史名人当成“摇钱树”,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实则是要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达到开发利用之目的,说到底是一种粗鄙的“文化啃老”。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闹出动静、炮制政绩,兴冲冲地搞“故里经济”,社会上早有诟病,有关部门也已出台文件加以禁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诂学、考据学训练,更应具备正确的唯物史观,不能捕风捉影、曲意迎合,乃至哗众取宠、标新立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6、“谁都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为了自身或当地利益而随意解释历史、歪曲史实的做法,不仅暴露了自身的肤浅,而且扰乱了视听,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撺掇下,建造一些莫名其妙的名人雕像、仿古建筑、文化园区,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祭祀活动,除了吹吹打打的热闹、劳民伤财的埋怨,还能留下些什么?历史名人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诸葛亮果真出生在某地

7、、某村、某口窑洞里,其出生地、出生城市的人,更当铭记其千古遗训,淡泊宁静、修齐治平,踏踏实实过日子,而不是咋咋呼呼、和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选自2019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6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 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8 .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理解。9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省运城市的诸葛亮故里之争,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文章开头从时事热点说起,引出本文论题。B作者认为开发“故里经济”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应当加以禁止。C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

8、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D文末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告诫世人强争故里的行为不可取。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父亲的院落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吐一口痰。父亲住不惯城里的房子,以他的话说:“这哪是人住的啊,还不把人憋死?”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就唉声叹气,就走了。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才会粗声武气地大笑,才会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才会找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才会打开鸡笼,大声吆喝

9、着鸡;才会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然后,沿墙一周插上篱笆。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做饭时,父亲会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发出“咝啦咝啦”的

10、响声,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脸的幸福。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一弹一出水。这时,往往,父亲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回来吃葡萄,再不吃,葡萄落地,就没用了。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无聊。这时,他会拢起火,

11、坐在火堆前编起背篓,还有竹筐。竹篾是山上自栽的竹子织成的,父亲剖开竹子,划成竹丝。竹丝在父亲的手上跳跃着,翻动着,仿佛有生命的精灵一样。父亲编的竹器并不美,相反,还很难看,但耐用。这些竹器,就成了家用的东西,但更多的则送给了同村的人。父亲喜欢别人讨用这些东西,每到这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感激的笑,用他的话说:“人家要,是给咱长脸。”父亲从别人的需求中得到满足,得到快乐。院子的外面,有一方小小的猪圈,这两年,父母都年老了,不养猪了,猪圈也闲置起来没了用处。有一天,父亲闲着无事,从别处运来土,和猪粪拌在一起,然后把井水用竹筒接着,引入猪圈。水并不大,筷子粗一股,日里夜里流淌着,不两天,就将猪圈流淌成了

12、一个池塘。他又弄来几截莲菜,植入泥中,到我暑假回家,一方猪圈,竟然笼罩上田田的荷叶。荷叶碧绿如洗,轻灵水嫩。翠绿的莲叶间,一朵朵荷花洁净地生长着,有含苞欲放的,有半开的,也有全开的,一片热闹气象。间或,有一只蜻蜓飞来,在荷花上歇着,风一吹,又飘走了,只有花儿袅娜洁白。母亲见了,笑着说:“你爸啊,把院子弄得,没有一点空闲的地方。”父亲不说话,仍在忙着。院墙一边的角落里,席子大一块空地,父亲种上了韭菜。韭菜已经长长,绿绿的,青葱而旺盛。父亲正在侍弄着它们,母亲的话,他或许听见了,也或许没听见,他待弄得很细致,如小学生做作业一样,认真,一丝不苟。对父亲来说,院落里的一切,都是他的作业。永远,父亲都在

13、做着他的作业,没一刻安闲,一直到老去,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10 . 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至少从三方面概括。11 .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即使是副词,也富有表现力。阅读第、段,选择一个加点词语品析。12 . 全文中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却作用很大。读第自然段,请分析其作用。)13 . 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父亲在院子里一年的活动。B第段的“得意”可理解为“满意”,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看到“豆秧”成长的喜悦之情。C第段通过描写父亲在冬天农闲季节的寂寞和孤独,写出了父亲编竹器送人的原因。D第段语言平实质朴,却又意味深长,既写出了父亲的精神

14、品质,也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无限哀思。14 . 请比较父亲的院落和背影两文的标题,谈谈你在文章拟题方面得到了什么启示。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杯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望:农历每月十五日。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临皋:亭名。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顾:但是。安所:从什么地方。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1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状如松江之鲈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是岁十月之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C已而叹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