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60695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蓄势积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渐行渐近-建国六十年重庆金融业发展回眸建国六十年,重庆发展风云激荡、几度变迁,先后为西南大区(中央直辖市)、省辖市,直至恢复为中央直辖市;期间重庆金融业锐意进取,几经辉煌,从机构业务单一到百花齐放,如今重庆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地位呼之欲出。应该说,建国以来,在全市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重庆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重庆金融业发展在我国西部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为推动重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数质并举、由弱到强,发展成就彰显(一)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体系不断完善1. 银行机构从单一到多样化,有序竞争局

2、面日益形成。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是严格的大一统,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机关,行使统一金融政策,统一货币发行,统一平衡信贷资金,统一金融市场管理,代理财政金库等职能。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于1949年12月1日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市银行机构比较单一,在改革开放前后才有所松动变化。1972年建设银行重庆分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工商银行在1984年7月成立重庆分行。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4230家银行机构(含省级分行,一、二级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其中政策性银行分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分行5家,中型商业银行分行8家,邮政储蓄银行分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村

3、镇银行1家,外资银行分行6家,外资银行代表处2家。银行机构大量积聚,数量逐渐增多,功能不断丰富,银行体系趋于健全,有序竞争局面日益形成。2. 证券机构从无到有,机构实力逐步增强。从我国经济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市证券机构紧跟国内证券业发展的步伐,从无到有。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1家证券公司、68家证券营业部、25家证券服务部,全年代理证券交易金额7287亿元;客户资产39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亿元,利润7.7亿元。我市期货经营机构经营指标增速在西部领先,2008年全市13家期货经营机构全年手续费收入9659万元,同比增长90%,实现利润1313万元,同比增长25%。辖区内期货交易规模增幅

4、明显,代理期货交易金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倍。3. 保险机构从无到有,多层次发展格局形成。改革开放之前,我市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险经营机构,1980年1月,恢复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经过三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市保险经营机构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截至2008年末,我市已有3家保险法人机构,1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1家政策性保险公司营业管理部,32家保险分公司,4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447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046家保险中心支公司、支公司和营销服务部,5家保险公司总部职能中心。重庆保险业已初步形成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并存,中资与外资公司共同发展,国有控股、股

5、份制、政策性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保险市场新格局。4、新兴金融业态涌现,特色化发展特征鲜明我市坚持一手抓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国内主流金融机构发展,一手抓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提升金融业的服务功能和水平。西部首家外商独资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在我市开业,标志着重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市的小额贷款公司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重庆市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截至2008年底,已批准52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筹建,有10家正式开业。股权投资发展也在我市异军突起,经市金融办与市科委的积极努力,引导基金分别与软银中国、汉能投资、深创投组建了3支各10亿元规模的风险

6、投资基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权类投资机构发展的意见,为私募基金在我市突破性设立提供了政策保证。(二)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国以来,我市金融体系逐步由单一银行机构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银行、证券和保险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与此同时,金融融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1. 存贷款业务大幅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合计从1956年的1.9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021.95亿元,增长4071倍,年均增长17.3%,其中,企业存款从1956年的0.8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377.48亿元,年均增长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从1956年的0

7、.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988.96亿元,年均增长18.7%。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合计从1956年的5.4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320.81亿元,增长1167倍,年均增长14.6%,其中,工业企业贷款从1956年的0.7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69.21亿元,年均增长12.7%,商业企业贷款从1956年的4.4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54.17亿元,年均增长7.1%,农业贷款从1956年的0.2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99.68亿元,年均增长13.7%。2. 直接融资从无到有,业务量突飞猛进。1993年我市的公司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1个)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个)上市股票发行,股

8、票发行量7220万股(主要是A股),股票筹资额2.08亿元。随着对资本市场作用认识的深化和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市融资步伐加快,迄今我市共有重庆啤酒、太极集团等31家优质企业顺利实现上市。2008年,我市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31.12亿股,同比增长12.9%;上市公司总市值608.94亿元,占全国的0.5%。3. 保险险种增多,业务实力不断壮大。我市保险业务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保险险种逐步增多,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在保险业务中比较有闪光点的创新探索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外出农民工意外险、农业保险、新型农村医疗责任保险、安全责任保险、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受托等保险新产品。

9、我市保险业发展由慢到快,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直辖初期我市保费收入仅为12.82亿元,2008年我市保费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0.55亿元,同比增长60.9%,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保险增幅排名全国第三,继2006年全国第一、2007年全国第六后,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8年保险业为全市社会财产和城乡百姓提供了3.5万亿元的保险保障。(三)金融创新日趋活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改革开放之前,重庆金融服务仅限于单一的存贷款服务,金融创新的空间极其有限。1978年之后,金融机构创新表现在将原来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后,依

10、托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市场的新变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实现了重庆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三峡担保公司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兴起,其中,三峡担保公司是国内当时最大的担保公司;金融制度创新表现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成立及内控制度的完善;金融产品创新表现在金融衍生产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2008年,重庆市各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一是针对2008年上半年信贷偏紧,而客户贷款需求旺盛的矛盾,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向投资者发售信托理财计划,用于购买其自身信贷资产,在有效满足部分客户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客户的投资需求。二是通过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等方式,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

11、是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四)金融占比不断提高,经济绩效明显优化随着我国经济实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我市经济在六十年来的大发展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与此同时,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也阔步前进。1978年金融业增加值为1.21亿元,占GDP的1.8%。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稳步提高,力争到2020年达到10%以上。2008年末,重庆银行业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3万亿元;实现利润再创新高,共实现税后净利润137.7亿元,增长23.1%,在西部列第2位。截至2008年末,重庆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2.66%,从低到高在全国排名第四,在西部第一。(五)地方金

12、融机构深化改革,综合实力逐步增强随着国家金融管理政策的调整,重庆先后涌现出3家本地法人银行,即重庆市商业银行、重庆市农村信用联社和万州商业银行。自2003年起,市政府选择3条不同路径,推动3家银行先后改制,改制工作收效明显。2008年,按资产计算,3家地方法人银行占全市银行业市场份额比例达到22.9%。其中,重庆商业银行已经更名为重庆银行,并成功引进香港大新银行为战略投资者,目前正积极准备上市。重庆市信用联社按照增资扩股,消化不良资产,组建一级法人机构的工作思路,于2008年成功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目前,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注册资本最大、西部第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也是重庆市资产第一,贷

13、款余额排名前三的商业银行。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西南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终于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核和批复,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第九家上市证券公司,也是重庆第一家金融类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从无到有,新世纪基金管理公司与益民基金管理公司先后开业。二、多点支撑、优势突出,发展步伐有力(一)地方政府准确定位,营造重庆金融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建国以来重庆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精心培育,尤其是近年来金融业被确立为支柱产业来规划发展。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要求和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重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涉及金融

14、业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把金融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在改善外部发展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明确了全市金融工作的发展重点和努力方向,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保障。一方面,重庆市政府采取措施,引导和支持在渝金融机构找准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落实金融业改革规划,共同建立有序竞争、合作互惠的具有较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通过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发放补贴资金给总部设立在重庆的金融机构等市场化手段,吸引金融资源不断投入到重庆市实体经济中来,推动全市经济扩张和结构调整,效果十分明显。(

15、二)金融管理部门分工协作,促进重庆金融业平稳健康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金融监管部门通力合作,信息共享,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切实履行中央银行派出机构各项职责,努力推进辖区金融生态建设,有效传导货币政策,大力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提供现代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维护区域金融平稳运行。各金融行业监管部门树立科学监管思想,积极实践新的监管理念,拓宽监管工作思路,创新监管工作方式,努力提高金融业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通过人民银行和专业金融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金融呈现出健康稳

16、定、高效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吸引了大批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同时还动员了更多外部经济金融资源参与新重庆建设。(三)金融机构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多年来,重庆银行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努力推动地区重点产业结构优化,不断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行业的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重点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品种,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也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开办新业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广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进一步丰富了金融业的内涵。(四)政银企通力合作,推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长期以来,我市积极通过吸引全国股份制银行入驻和提升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等手段,构建竞争性的信贷市场,提高企业间接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为构建银企合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建立政银企协作机制,通过处置不良贷款,提升地方国有企业集团的资信等级,扩大信贷市场的有效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