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605123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测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 .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 . 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 . 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

3、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4、。D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一上榆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马匹作为重要的驮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

5、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

6、仍然不断输入中原。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六匹。“汗血马”在元明两代称为“阿鲁骨马”,又名“小西马”,仍然是中亚各地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来源。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

7、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有专家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选自光明日报

8、)(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很早就被人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开始驯化野马,使其成为驮载的工具。B . 春秋以前,马在中原地区,主要是用于牵引战车,是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才更多地用于骑乘。C . 汗血马的引进地域非常广泛,除了西域外,还有漠北的广大地区,以及阿拉伯区域和地中海地区。D . 我国甘肃省武威的铜奔马塑像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是产于大宛的大西马。(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讲述“马匹”引入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它在丝路沿线各民族间交往的重要作用。B . 汉武帝派军队出征大

9、宛,唐太宗给十马命名,这说明中国历代所有君王都非常重视西方的良马。C . 蒙元时代蒙古贵族对脱必察马花费巨资引进的事例,证明该马在当时贵族生活中有着很高的身价。D . 文章分别介绍了蒙古马、汗血马、大西马,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论述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汉武帝不派张骞出使西域,那么大宛的“汗血马”就不会那么早传入中原地区。B . 在文中所讲述的各种马匹中,拿蒙古马与汗血马相比,作者认为蒙古马要逊色于汗血马。C . 元仁宗即位之初,曾极力禁止对“西马”的购取,这是因为购马之风引起了奢侈生活的攀比。D . 汉武帝以后,为了满足良马的

10、需求,除了继续引进外,还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的方式扩充数量。3. (9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王宇凡 欧阳洁王发财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

11、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

12、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

13、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

14、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选自中国青年)(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B . 第9

15、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C . 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D . 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B . 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C . 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D . 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3) 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 4. (12分) (2019汕尾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梁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