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60225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摘要:场是一个具有活泼作用力的势力范围,可用于理解和定义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场域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物理学中,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事物在非接触情况下的作用原理研究。从“对象存在的界定、“演变机理分析表达两方面梳理“场域科学概念及多种主流描述模型,归纳提炼“场域的特征与意义,明确其在形式化描述事物整体性特征、总和效应方面具有本体论与方法论潜力,指出“场域在空间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步骤并从本体构建、关系空间结构与运行机理、映射方法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最后对场域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作为分析心理认知工具、提供城市规划设计视角、解释文化景观动态系统。关键词:场

2、域;整体;空间;机理;本体;城市场域“场域(Field)概念源自19世纪的物理学,物理场以物质要素为作用对象,以力在空间中扩散并传播能量为运作原理。一般认为,物理场为形式化地描述不同事物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远距离状态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由此这些关系可被具体感知、分析和建构。城乡规划研究中,“场域(Field)的已成为一个较常出现的术语,如“城市场域、“场域与景观涌现理论等,应用现状多基于其语义上的空间属性及其所传递的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而罕有从严谨的“概念甚至“理论意义上对“场域进行探讨。因此,场域的概念如何界定,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剖析。基于物理场方法论模型跨自然科

3、学门户的普适性1,“场域概念在多个学科中被隐喻所衍生出的理论模型,可以被视为这一科学术语在具体场景下的理论建构成果,这些隐喻过程的成立意味着认知拓扑结构的一致性。因此,本文首先溯源主流“场域模型的形成与开展过程,归纳“场域概念背后的共性要素特征,挖掘其科学内涵以及一般理论潜力,总结“场域区别于其他相近概念的独特意义与价值。进而基于所得研究结论,对场域理论在城乡规划空间研究中的运用方法以及重要的应用方向作演绎推理。1“场域概念的起源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物理场理论起源于17世纪物理学。经过漫长的酝酿过程后,19世纪中期“场作为正式技术术语首次出现在物理学中,推翻了早期自然哲学中被广泛成认的“没

4、有实际接触的物体无法建立联系的原那么。耳曼麦克马林(McMullinErnan)认为牛顿的引力理论可以视为现代场理论最早的萌芽,后期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磁场理论的开展(把场看作空间的状态)使得“场域概念正式确立,“场自此成为重要的表征形式。从萌芽开展至概念明确,“场的总体思路保持了一致性:当一个“场出现时,一个物体被认为在它周围有一个“影响区域,并且存在一定的距离。爱因斯坦把空间和时间从经典牛顿物理学所表述的形而上学和绝对性质中解放出来2,广义相对论中他把几何结构看作引力相互作用的表现。力的相互作用意味着关系的产生,且这种作用过程具有持续性,这是物理场两个最主要的特性1,代表了其作用机制。物理场

5、开启了对虽客观存在却难以具象把握的事物的关注和研究,并且在众多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探索出成功的机理衡量和描述经验,是众多理论模型的科学起源。2“场域对于“存在的界定及作用机理的描述尽管不同学科对物理场论的隐喻理论构建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先后,但事实上它们并无严谨的相互继承关系,彼此属于物理场论主干上的不同分支。在这些理论中,“场域的构建首先使形态和性质相对模糊、难以具象把握的“事物(例如心理、文化)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连续性存在得以被界定。这是在后续研究中“场域能够如同常规“事物一般地被具象感知、描述和分析的关键。在此根底上,场域形成、演变、作用的机理问题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旨在把握场域及其内部事物

6、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需要同时关注整体与局部、连续性与瞬间。因此下文将以“场域如何界定相应研究范畴内的存在对象、以及“场域如何把握对象之间、对象与场域整体间的双向作用关系作为主流场域理论模型梳理的两个重点。2.1社会心理场格式塔心理学是第一个使用物理场作为类比的连贯心理学理论,当中的许多原那么成为当代心理学理论的根底3。最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仅以人的个体为研究单元,后逐渐认识到如此无法充分揭示社会心理的过程机制,“社会事实(socialfacts)与传统的“生理事实(physiologicalfacts)同等甚至更加重要,至此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传统对立关系逐渐消失4。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场论代表

7、人物库尔特勒温(KurtLewin)从爱因斯坦的理论中获得灵感,试图对大脑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进行整体的场域描述。他对心理场域的定义是“一个共同存在的事实的总和,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称为场(Atotalityofcoexistingfactswhichareconceivedofasmutuallyinterdependentiscalledafield)5。勒温将行为、目标、需求、欲望、意图、紧张、力量和认知过程组织成一个系统,构成这一整体的要素相互依存,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动态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要素产生的能量对人的行为形成驱动或者约束的张力,一个人的主观因素、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主观化后的客观

8、环境所共同构成的整体系统决定了某个特定时间点的个体行为以及心理活动6。为了更清晰地揭示个体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他还创造了一种称为“homologicalspace的新几何范式:心理环境(即生活空间)在功能上相互依赖,与个体共同组成场域的一局部;运用物理的度量概念、拓扑的逻辑及数学函数来处理其中大量共存的、相互关联的,具有相对位置的事实,试图实现该场论的模型化即解读可观察到的事实背后的数学逻辑关系。物理学中,场论被用来描述各种现象,包括空间和时空相互联系的事实和过程,在心理学中,场基于个体行为同时受以往经历与当下状态影响的根本观念,巧妙地以整体性视角从根本上处理了通常被认为是对立的两种社会现象:

9、某种社会力量在外部约束着个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内部动机。同时,社会心理场论对如何将历时与共时性解释结合起来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2.2社会学场域勒温明确使用场域的比喻,最直接地将场论的理念从物理科学转移到社会科学7,20世纪70年代,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那么将场域理论进一步普遍化并确立为社会学中的根底理论,使其在社会学研究中更具有普适性6。布迪厄将场域视作社会研究的根本分析单元,并将其定义为不同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8。社会场域具有可分化和自主化的属性,分化为一系列由其自身“游戏规那么(运行逻辑)支配的半自主子场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的场域等)9;而子场域的

10、自主性那么在于,不仅可以依照自身运行逻辑对本场域内要素进行管理,还可以影响其他场域。各子场域间既相对独立,也相互影响。社会场域的运行逻辑是“竞争,“资本与“惯习那么是被用于描述竞争关系和过程的两个重要概念(资本指一个场域中的有效资源,惯习指的是场域的参与个体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场域中相对位置间的客观性关系使位置(这些位置是根据他们在竞夺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10)的占据者(可以是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权力进行资本的争夺。争夺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权力,争夺的方式那么受场域运行逻辑和个体本身的惯习所影响。因此,社会学中场域的本质是通过诉诸与其他人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解释个人行动中的规

11、律性11以及社会的运行逻辑。传统社会学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上侧重于宏观或微观层面的分析,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场域理论那么提供了一个从中观层面理解社会秩序的方法7:通过研究社会场域同时把握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通过阐释资本、惯习及场域的真实规那么,揭开社会阶级结构的面纱12。这一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处理主流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根本弱点:研究者容易脱离社会学关注的规律性模式问题,因而具有一般解释方法的性质。2.3生态场域在传统生态学竞争理论无法完满地解决生物之间,尤其是非接触条件下相互影响的背景下13,受物理场论解决非生命体间作用问题的启发14,生态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生态场域(Ecologicalfi

12、eldtheory),概括描述植物间空间干扰的一般理论方法,二者都涉及到远距离的交互作用15。生态场是场源植物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区域16,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生态势的时空范围;其中生态势反映的是生态场中任意一点受到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或影响的总和,具有大小和方向性17。植物生态场关注的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位关系,在经典生态学理论根底上以一种演绎的思维方式和较为严格的定量、直观、综合的生态系统动态模拟模型1819,探求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作用机制与规律16,20。当研究对象从植物转变为生物,生态学结合符号学研究催生了另外一种基于生物感知的生态场,此时生态场的涵义拓展

13、为一种生物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生态空间21。与植物不同,生物体的行为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影响的同时也被主观感知所操纵,一连串的多元关系形成了认知生态场网络22。尽管无法建立如植物生态场般严谨的量化数学模型,认知生态场在理解生物与外界互动过程的相关议题上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拓展。2.4城市场域的探索及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探索了解城市条件的潜力2,主要的城市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城市社会学(decenteredurbansociology)需求,即不具体化城市或假定固定的领土边界23,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斯坦艾伦(StanAllen)。他借用桑福德昆特(SanfordKwint

14、er)对引力场的描述来帮助阐释城市场域的涵义:场域是由这些可见不可见的信息流、资本流和主体流以复杂的构型进行交互的场所,它们构成了一个离散场所,一个流体网络24。城市本身具有社会、政治和技术变革的特点,不是一个连贯、稳定的场域,是一个不断变化开展的动态过程、有机整体。城市场域理论重新定义图形与场之间的关系,不把图形看作是一个界限清楚的物体,而是场本身产生的一种效果作为强度的瞬间,作为连续场中的波峰或波谷。传统认知里,西方建筑被视作“对象而与环境一直处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中。斯坦艾伦将建筑之间的环境而非建筑本身作为“对象(Object)以减少两者间的对立冲突25。在城市场域中,对象是场域的构成

15、要素,场域那么是前者的存在环境。城市场被视为一些小的、自我相似的局部的集合,在保持整体一致性的同时创造局部差异。局部内在规那么具有决定性,而整体的形状与范围是高度流动的;因此场域不由几何模式定义,而由错综复杂的局部连接决定2。局部之间的间隙是比局部更重要的特征,它控制着场域的开展、范围和形式26。在此根底上,“场域状态(FieldConditions)的概念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场域是如何将局部统合于整体:“场域状态可以是任何形式或是空间上的母体,它能够在尊重其自身特性的前提下,将各种元素整合到一起,其多孔和局部间的交互性决定了场所的形式是界限松散的集合体27。这意味着城市中应该通过系统和组合的设计,密切关注事物之间的间隔,创造一个自由的关联空间。斯坦艾伦没有(也不打算)将“场域状态开展为系统的建筑形式或结构理论,目的仅在于提供一种工作策略28,因此说明了其广泛的相关性:“场域状态从最初来源于对城市的直觉,而后延伸至根底设施、毯式建筑、生态,甚至是景观。并且在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