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595426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 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 13 个字。2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 背诵古诗。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 诗人的思想感情。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1 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1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 天门山图片)2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 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 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 师抽答。4

2、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指导生字的读音。3 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4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 船。)3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 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 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1 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2 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 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4 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5 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 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 “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6 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指导书写“断、楚”。2 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 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秀丽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河的热爱之情气势磅礴山水相映对祖国饮湖上初晴后雨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

5、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多媒体课件1 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 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 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3 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 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 (学 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 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4 揭题:这节

6、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 读。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 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1 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 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 出疑问,合作解决。3 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4 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 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

7、)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 短。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1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 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3 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1) 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 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 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 果。喜欢表达

8、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 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3) 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 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 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 同之美,妙不可言。(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 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再引

9、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 特殊的爱恋之情。(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4、 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5、 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水潋滟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 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

10、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 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1 课时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 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 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 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 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3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

11、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 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1 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 备工作呢?2 学生各抒己见。3 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 自由理解。(2) 小组内研讨。(3) 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 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

12、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 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 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 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 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 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 自由练读,想

13、象画面。(2) 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2 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 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4 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 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 再读原诗,深化美。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2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 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 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 72 位螺姑娘 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 天的君山。君山上的 72 峰,就是 72 位螺姑娘变成的。五、多样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