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259272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蚌埠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 文第卷(阅读题 66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

2、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葬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爱、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

3、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竣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连,因此,西方人看重小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肛放,故探索永远不套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

4、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目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宴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

5、,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与“神”有关的内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表现了

6、“神”的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 B.“神”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于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 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神”,他们都取得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 D.愚公移山的愚公、“精卫填海”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取胜。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神”取得的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不同内涵和风格 B.第三段阐

7、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 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中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思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哪些?(4分)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8、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

9、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谒范仲淹 谒:拜见 B.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善:交好 c.终日危坐一室 危:端正地 D.诏知太常礼院 知:主持、管理 5下列各姐

10、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警之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载读其书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与有司议礼不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在范仲淹的告诫下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又访学佛教、道家之书,后来与二程探讨道学,抛弃其他学说,淳朴学道。 B.张载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每月都选择吉日准备酒菜,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张载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

11、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D.张载家庭贫困,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所以在张载死后向朝廷请求追加赠赐,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助办丧事。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4分) 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3分) 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7分)鹧鸪天晏几道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8.下列对本词上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2、3分) A.“守得莲开结伴游”写一群女子为了采莲,她们长时期地等侯,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写出了莲开前的耐心等待。 B.“约开萍叶上兰舟”写湖塘里长满浮萍,采莲的女子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这一句写出了采莲前的细致动作。 c.“来时浦口云随棹”写采莲女到了浦口,天气阴沉,雾霭云气笼罩在她们船棹周围,写出了采莲的环境和采莲女的辛苦。 D.“采罢江边月满楼”写采莲女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照满月光。把采莲劳动和采莲人烘托得更为动人。9.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小桥

13、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3)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 (5)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卧铺阿城 第一班坐火生的卧铺,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

14、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我点起一支烟。姑娘用手挺快地在脸前挥了挥,眉头皱起来,侧身儿向里,仍旧看书。河南兵对我说:“你不抽烟不中?”我学着他的音儿:“中。”把烟熄了。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

15、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