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57814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外生性”推动力不够,我国农业在经历了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以后,农业增长与发展出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农业“内生性”因素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显得明显不足,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一个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基础是来自内部的变化,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夕卜因或“外生性”因素则是内部变化的条件,外因要依靠内因起作用。因此,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应该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事业建设上起基础性作用。一、农业“内生性”增长的界定农业“内生性”增长是指主要依靠农村的自然资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

2、要素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内生性”的增长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增长与发展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增长与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国内一些学者把这一概念与经济学的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有机融合,形成了外生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和发展战略理论。内生增长论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最著名的有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等,另外还有罗伯森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等。年代初期形成的“新增长论”即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人力资

3、本等要素内生化,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从九十年代起,内生增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定量模型的建立、对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重新探索等;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把农村贫困归咎于劳动力数量过多,提出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来转移过剩农业劳动力的“外生性”发展思路;舒尔茨则把农村贫困归咎于劳动力质量太低,提出改善人口质量、加大人力资本及知识投入的内生性增长思路。国内对农业内生性与外生性发展的研究主要强调农业的外生性发展,包括城镇化、工业化、资本化、转移劳动力等。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外生性”发展已难以应对当前“三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农村

4、土地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论便占据了主导地位。学者张觉力、王文龙、徐惠红等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模式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政治体制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周新德认为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等是农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衍生出来的外生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外生性”因素。“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并非根本对立的两种发展方式,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是发展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内生性”的发展要以外生性因素的流入、支持为外在推力,而“内生性”发展是农业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同时“内生性”发展为外生性因素的流入

5、创造条件、产生吸引力。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来看,单纯靠外生性因素的输入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从实践来看,近些年的农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发展方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实际效果趋于边际递减。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的长期积弱积贫;二是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工业;三是“外生性”资本等因素进入农村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必然造成对农业由输血转向抽血,转移农业有限的利润,随着农业边际效益的下降,外生性要素难以进一步流入农业;四是有限的耕地吸纳的农民就业人口过多,导致农业小规模经营,土地产权难以流转,使得外生性因素难以在农

6、业领域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二、影响农业“内生性”增长因素的分析农业“内生性”增长因素主要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积累、农业内生化的技术和信息、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效应、规模经济等。(一)在资本积累方面,农业投资增加是农业增长的重要条件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现状,农业的初始资本投资起点低,农业投资的边际产出弹性较高,农户每年投入的生产性资金是农业增长的基础之一。增加农业生产资金要素的投入对目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系统的“外生性”资本投资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农业除以“剪刀差”的形式向

7、城市和工业提供剩余外,农业资本积累的主体仍然是农业的“内生性”积累,农业发展更大程度上是靠农业的“内生性”资本积累来实现。非常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农村土地产权的流转顺畅,土地得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还有上升空间,农业的资本积累主体仍然是“内生性”的。(二)农业单位面积劳动力需要量在下降农业劳动力本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国内有关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回归方程分析中却显示其对农业增长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随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愈明显,我国农业单位面积劳动力需要量一直在下降,而且这一趋势会进一步深化。

8、(三)从土地等自然资生来看,具有有限供给的性质随着小城镇的扩展,建设用地加大,再加上一部分退耕还林,一部分级差地租较低的土地退出耕种,我国农用地面积一直下降,依靠土地要素的增加来提高土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显然不会起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应该具完整的商品属性,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交易性,通过交易实现资生优化配置和资产增值,但是,农村土地的非商品化使其难以流转、不可交易,这进一步固化了土地的低效益。(四)从技术进步来看,机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农业中技术进步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通过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农业的边际劳动力产出提高;二是通过化肥农药等手段对土地进行

9、替换,增加单位土地产量;三是通过改进灌溉系统,改善栽培种养方法、改良和引进农产品品种结构、农产品反季节生产和销售等,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由于我国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量大,除经济发达、农业产业结构比较高级的地区外,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是不经济的,所以机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而化肥的使用、灌溉面积的扩大、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种养技术的改进等能够比较有效地增加农业产值。(五)农业内部更需要“内生性”制度创新制度方面,在所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制度创新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远大于其他的制度创新。其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因素有:农产品流通体制

10、改革;农业的产业集聚、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新性建设;基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建立的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分工体系等。比如潍坊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工格局就体现了这种分工体系的优势,目前基本已形成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的片区分工特色。考察中国制度创新的内生化过程,可以得出直观的结论: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所有制度创新几乎无一例外是由农业系统内部开始尝试创新的,农业“内生性”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是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中国农村、农业领域的发展,“外生性”制度变迁出现了边际效果递减的趋势,制度改革的激励作用趋于减弱,农业内部呼唤更适合农业发展的、来自农业系统内部自组织的、市场化的“内生性”制度创新。(六)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