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2567803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项选择题1 . 70年前,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下对三大战役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B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D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2 . 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A八一三事变B七七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一二八事变3 . 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ABCD4 . 对中国而言,五四精神就是一种现代的人文精神,正如胡适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先锋作用B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五四运动扩大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5 . 如果你要去寻访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去“军旗升起的地方”,你应选择A武昌B井冈山C上海D南昌6 .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B挑战美国权

3、威的不明智之举C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D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7 . “帝国主义弄强权,北洋政府行妥协,北京学生齐罢课,上海工人怒罢工”。这段歌谣描述的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8 . 李亮参与“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活动课搜集的图片。下列与诺曼底登陆相关的图片是ABCD9 .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B井冈山会师C红军长征D跃进大别山10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

4、南京”的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华民国成立C日本占领南京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1 . “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C中央革命根据地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2 . 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德赛两先生”“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路存与存,路亡与亡”ABCD13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是( )A斯大林格

5、勒会战B凡尔登战役C莫斯科保卫战D柏林战役二、选择题14 .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A必须依靠本国政府力量B必须依靠帝国主义力量C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D单枪匹马不能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15 . 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A建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C创办黄埔军校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三、非选择题1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

6、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材料一中的“共和之路”指的什么?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2)材料二中的“正确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两例即可)?(3)对比材料一二,你得出什么结论?17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

7、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利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三: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依次写出前三幅图文所相对应的运动名称。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图3孙中山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中,哪一思想,他未能实现?孙中山领导这场革命,有何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

8、为实现“自强”“求富”而创办军、民工厂,请依次各举一例。(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康梁发起的资产阶级改革,其经济措施是什么?有何作用。18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挑战。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 (1933年12月5日)材料二: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推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

9、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1936年9月1日)材料三:问题的和平解决,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是中国之福。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 (1937年2月10日)(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3

10、)材料三中的“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指什么问题?这一事件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怎样的新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对抗日战争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19 . 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正式访华。中日两国既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友好邻邦文化交流)“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郭沫若(1)中歌颂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相同遭遇各自探索)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日两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为了救亡图存,两国分别进行了探索。(2)

11、结合上述史料,请概括两国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国探索一成一败的原因。(硝烟弥漫侵略抗争)(3)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结果一负一胜。这两次战争分别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4)以史鉴今,请你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一个小建议。20 . 阅读有关五四运动的材料和图片材料一下图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的情景。材料二 1919年6月5日某地的工人举行罢工,商人也举行了罢市材料三青春作伴,激情飞扬,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放歌四海,奉献爱心,播洒希望,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诞生85周年。消息(新闻联播,2004年5月4日)请回答:(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1919年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的重心城市和斗争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3)五四运动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做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你打算怎样去唱好这首“青春之歌。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二、选择题1、2、三、非选择题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