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256012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窦娥冤教学目的:初步理解元杂剧的特点。结合“单元学问和训练,驾驭讨论性阅读的特点,学会讨论性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相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相识当时阶级冲突的锐利。相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对抗精神。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关汉卿: 介绍元杂剧:指导阅读阅读“自读提示中及本折有关的情节。阅读课文。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晰明白。窦娥及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如今第三折里?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觉;第三折里仅有窦娥

2、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洁,而构成窦娥冲突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权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及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假设干层次。按“思索和练习一的要求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衬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稀里糊涂犯法受刑,委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

3、,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限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及控诉。布置作业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索和练习五。结合“思索和练习三,讨论阅读第2、3两个层次。熟识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求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纳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复习检查学生背诵滚绣球。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讨论阅读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难过。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和善的奇妙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和顺和善的

4、一面。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及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阅读愉快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盼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凄惨遭遇更加怜悯。她劝婆婆不要过分哀痛,再一次说明了她和善、奇妙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生气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表达。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盼望的是什么。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盼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即理解她的委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盼望自己的委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响;

5、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盼望个人的委屈得到申张,而且盼望上天可以惩治邪恶。她的三桩誓愿及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冲突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明显是冲突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疑心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方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归纳主题第三课时探究活动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讨论:舞台布景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

6、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历;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展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展比较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构造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猛烈

7、些。 雷雨【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特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提示的阶级冲突的深入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词语补释:作者简介:曹禺,雷雨简介:雷雨标题的意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知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入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

8、中国社会的现实。雷雨人物关系: 节选部分构造: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及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第一层:侍萍以表达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冲突第二层:通过周朴园看法的改变,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如今的冲突第二部分: 周朴园及鲁大海父子、侍萍及周萍母子见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猛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对抗斗争。分段根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敏捷

9、地运用了“回忆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如今紧紧联络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开展。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看法,深入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鲁侍萍及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及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侍萍是一个受羞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和善、刚毅、倔强。是一个觉悟了的工人,义无反顾地在对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对

10、抗精神、坚毅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缺乏、鲁莽等弱点。第三课时小结:一、构造紧凑集中:作者敏捷运用“回忆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开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忆过去的遭遇,奇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冲突推动了如今的冲突,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开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

11、点)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周朴园在家筹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找寻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会谈。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三、人物语言的特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开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改变,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改变。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验、特性不同,所以他

12、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目空一切,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四、舞台说明的作用: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2.人物的服装:3.人物动作:4.表情:5.人物的上下场:作业:思索和练习第二题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要求: 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表达,其中最足以表达周朴园的特性化的语言可引用。长亭送别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一、 答复元曲的文学常识.二、 作家以及写作背景.三、课文导学:1、正音筵席( ) 松了金钏( ) 面靥( ) 衰草凄

13、迷( )栖息( ) 劳燕分飞( ) 余荫( ) 蜗角虚名( )2、释义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多指夫妻别离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形容微缺乏道的虚名小利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形容夫妻相敬3、长亭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送别类意象或表达恋恋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4、同学们熟读课文.四、分析课文1、端正好一曲,

14、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根据苏幕遮答复以下问题:、本首词作者运用的抒情方式是(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上阙作者的视察景物的视角是( )(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怎样理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构造层次: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3、由四个严密连接的场面组成: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残照离别临别嘱咐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切和担忧。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困难的心境意绪。4、理清剧情构造: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及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