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邮电经济专业: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54498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邮电经济专业: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精品)邮电经济专业: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邮电经济专业: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邮电经济专业: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代码:DL)邮电经济专业: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本文为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的备考强化必看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备考2013年经济师考试! 第六章 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第一节 邮政通信网络管理一、邮政通信网概述:由各类邮政企业、设备以及通信和运输路线相互联结构成。2、邮政通信网分为:实物传递网。综合计算机网。3、从功能层次上邮政通信网可分为物理网、业务规范、运行控制体系三部分。二、邮政实物传递网1、物理构成(四部分):收寄端、邮件处理中心、投递端、邮路。2、邮政实物传递网组织结构:目前我国的邮政实物传递网实行的是邮区中心局体制-

2、即以中心局为基本封发单元和网路组织的基本节点。(1)在全国划邮区并编码、在邮区设中心局。(2)以邮区中心局为基本分发单元和网路组织中心,组成三级邮政网(全国干线、省和邮区运递网)。概括为以邮政中心局为基础、三级制(全国干线、省内、邮区内三级管理)、以直连为主、辅以辐射转口的复合网。其中全国干线网为第一个层次,由全国一级干线邮路连接一、二级中心局组成的邮路体系,属于多点辐射网状网结构,目前有7个一级中心局。3、邮政实物传递网从运行方式上分为普件综合网和快件网。快件网设全国网和省内网两级。三、邮政综合计算机网1、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结构:四级节点-全国信息中心节点、省信息中心节点、邮区信息中心节点、基

3、础接入节点。五类子系统:邮务类、金融类、电子商务类、经营管理类和速递物流类等应用子系统。七大基本功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资源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四、邮政金融计算机网1、 邮政金融计算机网办理邮政金融业务、实现金融信息资源共享、金融业务联网处理。2、 邮政金融计算机网有两级处理中心:全国、省两级中心。3、 邮政金融计算机网业务功能:全网性基本业务(储蓄业务和汇兑业务)、区域性中间业务(包括转账业务、基金国债、两代业务、扩展服务手段如atm等)第二节 邮政通信三流合一及未来趋势一、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内涵:邮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围绕邮政业务的三条主线:信息流、资金流和

4、物流进行,中国邮政拥有相应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邮政金融计算机网、邮政实物传递网三大支撑网络。二、邮政三流合一的发展战略与趋势:中国邮政的新的发展战略是发挥三流合一的优势提供更高服务质量的思想理念和崭新的服务品牌。其核心内容是发展电子邮政服务和核心的新业务(核心内容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第三方)、代理信息类业务。第三节 邮政通信业务管理一、邮政业务体系:三大板块:邮务类业务、速递物流类业务、邮政金融类业务。邮务类业务:函件、包裹、电子信函、机要通信、报刊发行、集邮、代理信息类业务。二、邮政物流:1、发展物流优势有覆盖全国,遍布城乡的网络、邮政有物流的运作经验、邮政有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劣势:品种业务

5、不能满足需要、现行投递网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作业规则和处理手段不能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信息服务滞后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对信息服务的需求。2、邮政在物流市场中的定位:采取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模式是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的主要思路。今后邮政物流发展主要是突出业务发展重点,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具体包括一体化物流服务。业务重点:一体化物流业务、同城配送业务、货代与零担货运业务、分销业务。三、电子邮政:包含传统业务电子化和电子商务新业务两部分。电子邮政系统分为三层结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最上层)、电子商务平台(中间层,提供支撑环境)、网络平台(最底层)。电子邮政的业务功能(五类具体业务):电子邮局、电子银行、电子商场、邮政信息服务、其他形式(如票务代理、物流配送等)。四、邮政业务管理:邮政通信服务水平管理:五方面内容-服务网点(服务覆盖的面积、服务覆盖的人口、服务设施)、经办业务种类和营业时间、服务方式(窗口、上门、流动)、通邮条件和投递深度、邮件传递频次和时限。_1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