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253923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是唯识学中的一个公 式,说明一种不变的原则。在物理学中,有牛顿的万有引力 定 律,说明地心恒有引力的存在, 唯识学中的“种子生现行, 现行熏种子”则是佛陀对人心状态,生命现象研究出来所获 的结 果。佛陀被人称为大医王,因为他对人身心状况了如指 掌,可以 从根本解除人的病因, 现在我们就跟各位来谈谈 “种 子生现 行,现行熏种子”的道理。先问各位一句:有因必有果,你相信吗?但是世上的事, 的 确是有其因必有其果的,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 绝不会 种瓜得豆的, 你说是吗?物如此, 人亦如此。俗话说: “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挑明一点讲,就是做

2、善事得乐果、 做恶事得 苦果,也许你会说:“未必见得”,有的人一生是个 好人,结果 却是惨死,或者一个人坏事做透了,他的生活却 是富裕安康,令 人直叹老天不公平!其实在佛法中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造什么业 因, 就得什么业果,这因果律是铁定不变的事实;一切都是 自作自 受,无人能够代替。所以佛教,以宗教的立场而言是 劝人:“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只不过业因成为业果,它不 一定很快就会 实现,它有一个时空的距离,不一定现生做的 事情现生受报,可 能将来才受报。谈到因果律,通常有三种现象:一种是现在做,现在受; 一种是现在做,未来受;一种是过去做,现在受。时,以时间来 讲有过去、现在、未来

3、三个时段,现在的一秒会成为过去,未来 的一秒又会成为现在;如果以时段来看,好比走路,一个分神不 小心,就会撞到什么东西,可以说明是现做现报;如果以时空距 离来看,它的变化可能性就很大了。因为佛教说,生命是生灭不 息的一种生死轮回的现象,凡造作的种子因都储藏在八识田里, 它是无形无相的,生命死亡之后,臭皮囊没有了,但有个识神; 也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识团,随著相应的色尘缘境,也 就是力量比较大的一个缘,再去转世投胎。所以想要维护人身,就得避免与动物太亲近,如果在意念里 把动物看成比人还亲,譬如把狗、猫当成人,很可能将来就会投 胎在动物里与它们为伍; 生为人,要真正爱护动物, 唯有接受佛法,

4、懂得道理才能帮助动物在将来转世成人。因果律 中,还有“现在做、未来受”,或者“过去做、现在受” 的现 象,在前面已约略谈到一些,一个人的行为和他所承受的结果, 不符合的现象就有这种可能。佛门中有一句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已经说明了,所造作的业是一定要承受结果的。业,并不是不好的才叫做业。善的也叫业,善业有乐果,好 比生活环境好衣食不愁、无忧无虑,就是一种善业果报的现象, 但是这种果报有限,享受完了还是要依以前所造作的恶业,去承 受三恶道的果报。所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做善事是不够的, 佛法中说即使修十种善业,像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 口、不妄语、

5、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结果只到天道去享 乐,但是一旦天道的福报享受完了,还是要堕落三恶道去承受以 前的果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除了含有因果关系之外还有 因缘法则。唯识学里面讲究能所相应,能所相应就是一种因缘法 则, 因是能、 所是缘,能所相应展现的是一个现行。种子可以 生现行,这个种子是本来已具有的,它遇到缘可以成一个法相, 例如:你有听广播的习惯,这是一个种子,你打开收音机时,就 是种子生现行;那现行熏种子呢?假如某一次你碰巧转到 AM1368 ,被一股清新自在的气氛所吸引,于是你会锁定 AM1368,想听个清楚,于是你跟AM1368结下了不解之缘,这 就是现行熏种子;进而你

6、听到了一些佛法上的道理,开始思想理 念也慢慢明朗起来了,能够接受佛法,就是植入了菩提种子;如 果继续熏习,这颗种子的力量就会由弱而壮,将来就会有发芽生 长的一天。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在实质上是相续相生、 相辅相成的,过去的种子可以成为现在的行为,而现在的行为又 可以熏习新的种子,这个种子在未来又会遇到缘而成为现行,现 行造作中又有因,而成为未来的果,如此永远相续不断、生灭不 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一个平常人,他只是束手无策的在这种相续之中轮回不休,而学佛呢?我 们有了知见转变成为修养,就可以展现智慧,同时可以出离 生死轮回的苦海。这就是佛陀慈悲,把修行觉悟的道理方法 告诉我们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