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53123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 第一篇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根据上级要求,我们从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控、质量监管、市场体系建设及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调研。全市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一、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市农技中心、农广校等部门为依托,以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基础,以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和合作组织等为骨干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了以现有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46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为引导,以410个农业龙头企业为补

2、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每年培训农户1万人次,辐射带动0的村、10多万农户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成立了七彩庄园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起一支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专家协会及蔬菜瓜果产业协会专家技术人员1人组成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对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生产技术等培训,为农户解难答疑。今年,新引进了中农立华农业服务,通过设立农技服务网点,建立一套以二维条码为核心的蔬菜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针对全市蔬菜大棚打造集标准制定和推广、农资配送、农业金融支持、农业技术服务、蔬菜营销和蔬菜安全溯源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蔬菜安全生产水平. 二、建立专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一是建立

3、专业化有害生物防治组织。专业化有害生物防治组织,对已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全程化社会服务具有纽带作用。引导扶持亿嘉农化等大型农资企业成立了有害生物防治,依托自身的农药生产优势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及飞防服务等诸多业务。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15万亩。二是建立连锁式农资服务体系。为从源头上发展标准化生产,进行病虫害防控,积极推进农资销售定点经营和连锁配送,采取公开投票选举的方式,确立了的0多家服务优、质量好、信誉强、服务网络健全的连锁式农资公司作为全市农药定点经销单位,将个体经销户全部纳入大公司统一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连锁式农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中间费用,

4、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目前全市农资经营服务网店发展到150多处,大大方便了农业生产,全市95的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优质放心农资。其中东方誉源、亿嘉农化两家公司连锁店分别达到40多家、00多家,年配送量达到51万吨.在连锁店设立了远程视频植保服务系统,直连农业专家,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三、建立全覆盖检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以15处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以600多处园区、企业、合作社、市场速测室为网络的蔬菜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市级投入300多万元建立了新检测中心,在承担全市蔬菜质量抽检任务的同时,为全市126处封闭式园区免费提供土壤、水、产品定性定量等检测服务;镇

5、级投资3多万元配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全部配备了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车,在搞好辖区内蔬菜质量抽检的同时,免费为农民开展蔬菜产品检测服务;全市所有园区、企业、合作社和村级市场全部建立了检测室,配置了速测仪器,对生产、经销的蔬菜产品进行批批自检,对检测不合格产品及时送交市镇两级进行复检,对复检不合格产品及时配合市镇两级进行处理,对因未到安全间隔期导致不合格的产品,在处理本批次产品的同时,及时通知农户延长采摘期,达到安全间隔期再上市,有力地推进了标准化生产。 四、建立网络化销售服务体系。积极创新交易手段、运作方式和组织体系,推广园区直接配送高等院校、大型企业、高档社区和连锁超市;会员制;网络定购;

6、园区直接配送连锁餐饮企业和高档饭店以及生鲜冷链出口等新型销售模式,打造安全、便捷、畅通、高效、诚信的高端农产品销售平台。目前全市建立了以乐购集中配送中心带动园区“工厂化生产直供全国乐购连锁超市为代表的高端渠道;以蔬菜集团带动“园区化生产直供龙头企业产加销全产业链为代表的中端渠道;以燎原合作社带动“基地化社员生产配送超市、饭店为代表的低端渠道,打造了高中低端产品直供网络服务体系.目前全市0的园区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与沃尔玛、乐购、家乐福和卜蜂莲花等405家连锁超市签订了产销对接合作协议,其中蔬菜产业集团年加工销售蔬菜量达900多吨。 五、建立信息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

7、健全了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亿嘉农化、东方誉源等企业信息网为补充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聘请30多个农业专家,利用32个农业信息网服务点、615个企业联网店,开展专家面对面网络视频服务、专家点对点移动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查询服务和农业科技影视点播服务,为全市农民开展远程作物病虫害诊断和远程生产技术指导;提供120多种选种、育苗、种植、管理等整个生产流程技术资料和100多部农业科普类影片供农民查询使用和学习,每年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万多个。同时还建立了投入品信息平台,开发了投入品准入备案系统,对进入市内的农药和肥料产品实行网上审核、电子备案和智能查询,要求凡在经营的农药和肥料产品必须登记备案,审批合

8、格后允许在销售,不合格地坚决进行清理,目前已对5000多个农药、2000多个肥料产品进行了备案,农资经销单位和农民只要利用一台上网电脑就能查询产品的生产厂家、批号、是否允许在经销等信息。 第二篇 一、30年来发展情况 一是984年,建市场,促流通,为农业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蔬菜产业初步形成.13年秋菜上市,因为流通不畅白白烂掉500万公斤大白菜,出现了“菜贱伤农现象.市委、市政府果断地作出建市场、促流通的决定,投资万元于84年建立了占地17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结束了有菜卖不出去的历史.菜好卖了,种菜的人更多了,蔬菜批发市场逐步地辐射带动了千户、万户农民走上种

9、菜致富的好路子,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并为农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80年代末,蔬菜面积发展到17万公顷,总产13亿公斤,产值3。5亿元,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市场,促流通,”是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是19891996年,建大棚,促发展,为农业发展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引发绿色革命。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党员群众大胆尝试,建起了17个大棚搞试验,研制成功了深冬生产不需要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个占地0平方米的冬暖式大棚,一季产黄瓜1。35万公斤,收入3万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人的共识。为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全市召开蔬菜会议,制定了优惠扶持

10、发展政策:市、乡包技术指导、包物料供应、包蔬菜销售,村级种棚三年免税、棚区水、电、路全通、提供贴息贷款.在示范户的带动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发动下,90年完成建造冬暖式大棚5032个,迅速成为北方深冬精细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与推广,结束了深冬不能种植喜温蔬菜的历史,也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的绿色革命。建大棚,促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三是1996-00年,开展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之路,为农业的发展树立了第三个里程碑,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大棚技术让人尝到了农业科技的甜头,90年代中后期,全市全面加强了科技创新与推广,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

11、攻关。99年成功研制了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高标准大棚。1998开始,先正达、瑞克斯旺、海泽拉等国际知名种业公司先后落户,并建立了示范基地,瓜菜品种的更新层出不穷。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蔬菜育种、栽培、植保、设施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蔬菜大棚的发展也带动了果、林、牧、渔、花卉等产业的发展,大棚果

12、树、大棚花卉、大棚养鱼、大棚养鳖、大棚养蟹、大棚养猪、大棚养鸡等多种生产模式,相继开发并逐步推广开来,目前大棚花卉已经成为花卉产业的主要种植模式。 四是20至今,办会展,树品牌,为农业发展树立了第四个里程碑,成功树立了“蔬菜”大品牌.为充分宏扬蔬菜文化,树立农业品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本着“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受益”的办会思路,于200013年连续成功举办了1届中国蔬菜博览会。每届菜博会都以丰硕的经贸成果、独特的展览模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菜博会架起了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体现特色的名

13、片,使农业享誉国内外,成功树立了“蔬菜”大品牌.据统计,共有80多个国家、地区和3多个省、区、市的领导、客商参会,参会总人数累计10多万人。签订合资、合作、独资项目协议、合同95个,协议、合同签约额达82亿元。 五是009年至今,立足提升,开拓创新,为农业发展树立了第五个里程碑,农业向高端化、前端化、园区化迈进.09年以来,我们以优质高效农业为引领,以高端农业园区建设和种子种苗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加快园区化、品牌化和种苗产业发展,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通过新建大型园区、建设种业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和拓展新兴产业等措施,构建起了蔬菜优良品种试验示范、高新

14、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现代化种苗培育、绿色有机蔬菜生产、高端农产品销售网络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蔬菜产业协会、全国新“菜篮子工程建设运营区和现代农业金融试验区等国家级创业平台。 二、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和优势 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发展由分散粗放向优势特色产业转变。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传统粗放式农业发展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转变。根据全市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对农业产业进行规划和定位,对经济

15、效益低、带动能力弱、不具备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淘汰,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次结构。中南部集中发展蔬菜,到目前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444万吨,重点规划建设了羊青路、羊田路、昌大路“三条生态农业走廊,其中,位于羊青路两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5万亩,目前已入驻大型项目3个;镇级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及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建设的形式,规划建设了6个占地00亩以上的封闭式蔬菜园区,占地面积达8.9万亩,蔬菜产业成为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 (二)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发展由数

16、量提高向质量提升转变。我们把标准化生产视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措施,通过健全五个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了农业发展由数量提高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深入开展,我市的蔬菜质量稳步提高,在农业部每年五次对全国37个抽检城市农产品质量抽检中,我市始终名列前茅,其中21、201两年农业部对蔬菜检测的合格率均达到10。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实行了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制度,对进入我市的农药、化肥全部登记备案审查,对未经登记备案的一律不准在境内销售。目前已对4600多种农药、1800多种肥料产品进行了登记备案,农药登记备案做法被农业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市级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