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社会属性.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522045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社会属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的社会属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的社会属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的社会属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的社会属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的社会属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的社会属性.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的社会属性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尽管对文化的定义很多,但泰勒的奠基之父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他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仅在人类学界而且在与文化相关的研究领域都被奉为金科玉律,凡是一般地谈及文华时,几乎几乎都要把它列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定义。按照泰勒的定义,可以理解文化是人类为适

2、应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的努力而形成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可以归为文化现象的东西,那么环境(尤其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与制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而不是相反。毕竟文化是由于人类适应环境而生发、固定的行为习惯。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也就不存在特殊的文化,文化不是空穴来风,环境是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文化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的,这由两个方面所决定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环境本身的变化,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自然环境是在发生着改变的,而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所应对的措施也自然而然的要发生着变化,而形成具有不同的时

3、代文化,当然也包含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类应对环境的的行为来源于人类的认识,只有他们认为正确的他们才会形成共识,才会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谁会做自己都认为不正确的呢?然而很遗憾,人类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很明晰的,总是要包含一些想象的成分,当人类还不能清楚的认识的时候,想像就弥补了这些空间,使得人基于错误的认识而采取的行为带有很多的盲目性,有时其文化也表现着某种愚昧的成分。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文化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无不是沿着向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纠正其以前犯过的错误的方向发展。“罗马人发达的冶金技术以及对使用金属铅的偏爱为罗马人的衰败种下了可怕的种子。他们把金属铅广泛应用于建筑、军

4、事、装饰与日常生活用品上。特别是埋在地下的四通八达的饮水管道均为金属铅制成。这些管道虽然极大的方便了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但溶解于水里的金属铅微粒,被喝进罗马人的身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富集于人体的骨髓和造血细胞里,特别是孕妇通过胎盘把金属铅离子浓缩后输送于胎儿的血液之中,极大的毒害了罗马人的一代又一代人,损坏了他们的脑细胞,破坏了他们的骨髓,伤害了他们的生殖能力,侵蚀了他们用斯巴达人方式练就的强健肌体。低能、弱智与羸弱使他们成为;地中海病夫,再也无力维持与建设强大的国家并抵御外敌的入侵。千秋帝国终于像地中海的落日一样,陷入漫漫的长夜之中,成为后人凭吊与感叹的话题。”今天的人们不再会用那么多的重

5、金属作为生活用品了,因为人类的认识水平提高了,知道更多什么是错误的,谁会去做自己清楚是错误的事情呢?人类的文化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而发生着改变。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历史的范畴,它具有历史的属性。离开了历史,文化也就不存在了,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特定的文化,而且往往是后期的文化总是要比先前的文化要先进,因为它们是在总结先前的经验,去除其中的糟粕而建立起来的。从历史上看,文化不过是当时的人们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而形成的行为习惯,它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特性,而不是永恒的现象。但遗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是与文化的发展相背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太人终于宣称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真理,而用这个永恒的真理限

6、定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的变化不大,中国的历史进步不明显,而出现停歇,陷入了周期的循环。看看百度中对文化所做的定义:“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传统中国并无culture的概念,更无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的区别,而只有华夷之辨,将其翻译作文化两字是日本人之举。”这样的定义,完全回避了文化的历史的属性,而把

7、其定义为“教化”的同义词,“教化”和“传承”成为了主旋律,而人们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更能适应环境却成了次要的了,在定义中我们看不到哪怕一点这样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文化不过是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曾经有过的认识水平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得更好所想,并依据所想去做的事,文化不过是历史的祭奠,是历史的雕塑,超过了历史所赋予的条件,或者是人们的认识提高和改变了,以前曾经有过的文化就是死文化,它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仅此而已。当历史进入当今现实的时候,文化又是活的,现实的文化无不在无时无刻的扬弃旧文化当中不是很适应的部分,用更适应的新的时代文化取代旧文化,而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只能说历史的文化是死文化

8、,而现实中的文化是活文化,就像历史中的人都是已经过世的人,而现实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一样。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只能是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了,它没有能力再改变自己,以更适应环境,而活在现实当中的活体,适应环境是它的本能,它无时无刻的在改变着行为方式,目的不过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够适应环境,而使得自己过得更舒服、更好。当我们提到古埃及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金字塔已经成了古埃及的历史的符号,无论它多么雄伟、壮阔,它都是被物化了的人类的曾经想象。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

9、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为了满足于法老的想象,也由于法老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和权力,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于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建成了。在埃及首都开罗郊外的吉萨,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胡夫金字塔。作为人造建筑的世界奇迹,胡夫金字塔首先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10、。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现长220米,三角面斜度52度,塔底面积52 900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有的重达几十吨;有学者估计,如果用火车装运金字塔的石料,大约要用60万节车皮;如果把这些石头凿碎,铺成一条一尺宽的道路,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据说,10万人用了3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世人赞叹。正是古埃及法老的想象,形成了巨大的需要,才使得金子塔成为了可能,因为自有他的需要才会变为现实,而即使普通古埃及人同样有这样的想象,也没有能力变成现实的。金

11、字塔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雨,它只是古埃及人的现象的结晶,只代表曾经有一段历史,古埃及人是那么想象而且是那么做的,并不代表现在的埃及人会那样去想,并那样去做,现代埃及人的文化是与古埃及人的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人一直有视死如生的观念,两千多年之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却崇尚一种“视死如生”的理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人死之后应该继续享受生前所有的生活,住的、用的、吃的也要和生前一样,因此就屡屡会在当时的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陶罐、陶壶、陶盆、陶勺、陶钵、陶灶、陶磨、陶粮仓、陶房屋、陶猪圈等就是人们所谓的“把一切带进了棺材”。最近在西湖镇发现的这个西汉墓葬,主人虽然被推测为一个小官员或

12、富裕之户,但他们夫妇在地下居住的是最好的楠木棺材,储存着阴阳两界通用的铜钱,使用的是铜镜、漆面罩、漆丝、耳杯、骨簪、竹簪、琉璃等精致饰品,吃的东西当然也一定是当时最好的,不过经过两千多年的光阴,它们早已炭化成泥了。历史的存在过的观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丧葬文化。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秦始皇就调集七十万人为自己修墓,在深入地下的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藏满“宫观百官奇器珍怪”,顶上“树草木以象山”。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墓的封土还有525米高,原高估计有七八十米。陵墓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面积2035平方公里,地宫部分在下30米处,成亚字形,

13、面积为180320平方米(约27048市亩)。除了陵墓的主体工程,周围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将有大量配套工程。为了使这位始皇帝在地下不至寂寞,除了有人殉葬,制造大量陶俑陪葬,还在陵墓附近扩建了一座有数万户人家的丽邑。正因为在修陵墓方面耗费了惊人的人力和物力,后世往往将此事也总结为导致秦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但继秦朝而建的汉朝非但没有改弦更张,反而将为皇帝建陵定为制度。开国皇帝汉高祖登位后忙于建设新都长安,并且得先为他父亲太上皇建陵墓,但从第二位皇帝起,一般都在登基后就开始为自己造陵。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用于造陵,包括往陵墓中充实金银财富和各种用品,甚至包括各种动物。总之,生前的享受一样都不能少

14、,人世间的用品一件也不能缺。汉武帝在位长达54年,修墓的时间最长,花的钱财、置办的物品也最多,最后墓里已经塞不下了。要是他在位时间再长,恐怕非得再搞扩建工程。“我们对古人的迷信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和不可理喻的程度,简直是越古越奥妙,越古越接近绝对真理。加之我们的古文大都是一字多义,而且还经常好同音相借(实际上好多就是错别字),文法又是那么简陋,因而给后人留下了好多可以在里面越转越糊涂的迷魂阵。而又爱数典又不敢忘祖的后人们也就乐此不疲,令一代代的精英们的把大好的时光都消磨在这些迷魂阵里。比如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都津津乐道地记述了这么一段故事,就是有两个人辩论天有没有头、有没有耳朵、有没有脚的问答。

15、倒退一千七百多年,为了试探一个人的学问而问这样的问题应当算是很高明的。然而令历代读者欣赏和赞叹的,却是那个大学问家的回答,因为他非常聪明和巧妙地从古诗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殊不知正是这种聪明和巧妙,造成了我们民族的巨大愚昧和悲哀,因为这说明中国历代的文人们,不但迷信朴质的古文里有包罗万象的真理,而且还能以巧妙地卖弄古文成为社会精英而沾沾自喜。只可惜当时的那位杰出的精英不知后世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否则说不定他真能从中国的哪本古经中找出连现在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不能解答的问题的答案呢!譬如现在仍有人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所揭示的微观世界,比当今最尖端的高能物理所能揭示的微观的世界还不知

16、要微观多少倍呢!”然而文化毕竟是要发展的,不适用的终究要被淘汰。如国人都知道的胡服骑射典故。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长期对峙,匈奴骑兵凶悍强壮,比秦国与山东六国的戈矛步兵优。虽然赵国盛产马匹,但在军事上,马匹作拉战车之用。赵武灵王与匈奴骑兵战斗后,明白到匈奴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战国七雄的军队,即使是骑兵,都以重铠甲装备。反之,匈奴军队装束轻便,腰马合一,机动性强,能进能退。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军事改革,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仿效匈奴军队的装备,令全国民众穿胡服,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挽弓骑马练习射箭,乃中国军事史上一大突破。赵国军力开始强大,消灭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如果当时要传承传统文化,固守自己的民族服饰,就不会有胡服骑射的变革,就不会有赵国的强大。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仍然有一些人把已经存在的习俗当成文化,搞不清它们只是文化的历史而已,一些人打着传承传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