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520705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歌曲与古诗词阅读教学巴东一中杨国清摘要:“现今学生对古典诗词普遍缺乏兴趣”是古诗词教学举步 维艰的重要原因。但我们又不能放弃古诗词的教学,因为学习古诗词 是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言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既然 无法回避,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古诗词教学的契机, 尽快摆脱 这种尴尬的局面。本文就流行歌曲与古诗词以及古诗词教学的联系谈 一些粗浅的意见和看法。关键词:流行歌曲古诗词古诗词教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 典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成为 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多少文人雅士醉心于它的品读,无数诗词 名句至今脍炙人口,

2、无数人生寄托,无数情感宣泄凝结其中,蕴含了 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如今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 面。不少中学生不知道晏殊,也不知道温庭筠;不懂李商隐的朦胧, 也不懂刘禹锡的深沉;想象不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恬淡; 更体会不到“江畔何年初照人,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悠远为什么 现在的高中生对蕴含丰富、语言凝练、气象万千的古典诗词提不起兴 趣来呢?经调查发现,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 面:1. 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 。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 词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已经扩大、缩小了意思的指代

3、范 围,许多语法现象已经消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2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 变低。现在的高中生学业负担很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 乐的冲击, 学生花在阅读上时间少之又少。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的课桌 里放的是一些卡通、漫画、最小说、武侠或言情一类的口袋书,阅读 这些书,语言口味受到侵害。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品位变低,拿到 高雅的古诗词自然就没精打采,索然寡味。3死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激情。 语文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古诗词鉴赏教学课当成文言文 教读课,篇篇逐字逐句串讲,把本应充盈着激情、陶醉和愉悦的诗词 鉴赏,弄得干巴巴、冷冰冰

4、、了无生气、毫无诗意。学生不能直接与 文本对话,缺少审美体验,很难进入情境。教师把教读文言文的方法 搬到鉴赏古诗词的课堂上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这也难怪学生 缺乏学习古诗词的激情。面对如此尴尬境地,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的文化价值, 缩小阅读的时代差距, 加强学 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及文本的直接沟通。 通过平时观察以及笔者在 实际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流行文化比对古典文化更容易接受, 尤其是 流行歌曲, 他们既然对现在的流行歌曲可以欣赏, 自然也就会欣赏同样具有音乐性的古典诗词。 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钟爱应该成为教师进行 古诗词教学的一个机缘。其实仔细

5、思考 ,也不难发现流行歌曲与古 代诗词的密切联系,二者的主要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在本质作用是趋于相同的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的时代的特征。 古 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是古今不同时代文化的代表, 二者具有共同的特 点:流行。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抒情言志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 者都是抒情言志的良好载体。 人是需要表达情感的, 更需要情感表达 的方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就是不同时代人们情感表达的独特方 式,当一个人在古诗词与流行歌曲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寄托, 那瞬间 的感动足以说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通相融。同为“思乡”,古有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 头

6、思故乡。”今有弯弯的月亮中的“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 的忧伤,穿透我的心房。 ”同是表“离别”之情,古有柳永雨霖铃 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有张学友祝福 中的“伤离别,离别虽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 ”同为抒 发母爱,古有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 今有真的爱你“无法可修饰的一双手, 带来温暖永远在背后” 。 同是表达田园生活,古有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今有张明敏乡路“还有一只短笛隐约在吹响”等 等。可见古今人们都有类似的情感表达, 二者发挥的作用是一致 的。2、二者都有风格多样性的特点流行歌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 不同口味人们的欣赏需

7、求, 因而诞 生了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歌手和歌曲。 歌手中有令人振奋的摇滚型, 有流浪沧桑型,有深情忧郁型,有温柔细腻型,有青春动感型,有成 熟稳重型,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有的给人启发思考, 有的令人精神振奋, 有的令人黯然神伤,有的令人陶醉放松总之,正是由于不同个性 的流行歌手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形成了流行乐坛的多元化,而同 样,我们再看古代“流行乐坛”诗词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分门别 类的。唐诗有田园派、边塞派、山水派、闺怨派、战争派,宋词 有豪放派、婉约派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诗词风格有的令人奋发激昂, 有的令人感伤哀愁, 与当代流行歌曲在表现形式、 风格特点上如出一 辙。3、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的

8、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 许多现代流行歌曲的词作者, 更是喜欢借用 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和内容, 将其展开或将其作为思路加以演绎, 因此 许多音乐人, 大胆采用拿来主义, 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 谱上曲, 传上一时。比如李煜的虞美人 、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 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李之仪的卜算子等歌曲,曲与词可 谓珠联璧合、浑然天成。4、二者在其它方面也有紧密联系 自古“诗乐”是一家,古诗词本身有韵律,可以演唱,而诗歌发 展到宋代更是可以配乐演唱,如苏轼名词赤壁怀古可执乐器大板 演唱,雨霖铃则可以配上吹箫、古筝、琵

9、琶这些乐器来演唱,而 至于当代乐坛的配乐更是丰富, 复杂,在演唱形式上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除去形式上的相似性外, 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 流行歌曲从唐诗 宋词身上也汲取了不少的营养。 像韵律美与意境美是诗歌创作的基本 要求,唐诗宋词里常用到的比兴手法, 这些在流行歌词的创作中也经 常见到,不再赘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具有不同的语言和 内容特征,一个似乎太俗, 一个又是那样高雅。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 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无论从情感表达、表现 风格、还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学生对流行歌曲 又十分熟悉和喜爱的。 如果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现象,

10、恰到好处地将 流行歌曲引入到古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来, 我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 诗词的阅读兴趣, 还能缩短他们与古诗词的距离, 可以巧用以下方法: 1、 直接引用既然流行歌曲中许多歌词都直接来自古典诗词,随着音乐的流 行,诗词也自然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像枉凝眉月满西楼、一 剪梅等。怎样增进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 的旋律,演唱者的唱腔, 让学生在悠远婉转乐曲中体会诗的忧伤孤寂 的意蕴,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增进对原诗内容的理解。2、巧用对比流行歌曲还常常引用古典诗词的语意, 重新加以创作, 既保留古 诗的意味,又注入了现代思想。这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 巧用古今对比,增

11、进学生对诗歌意蕴的把握,是个很好的方法,比如 枫桥夜泊 和涛声依旧对比,有的学生认为歌词语言通俗易懂, 很有意味,像“带来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既古典又现代。 也有学生说,枫桥夜泊给人想象空间更广阔, “愁 ”可以多种多 样,歌词化成了单一的爱情,诗的朦胧深广的意味荡然无存了。歌曲 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和古诗上邪异同,当学生得知这是改编 的古诗词时,“惊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讨论更是兴味盎 然。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浓 了,理解也就更深了。3、给诗配曲一些流行歌曲素材源于古典诗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喜欢 的古典诗歌配上流行歌曲的曲调。 但要注意强调情感的吻合, 节奏的 和谐

12、,韵律的婉转。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尝试中,古典诗词也就自然 植根在他们的心目中了, 学习古诗词也就变成了有趣的探索。 让他们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 在美妙的乐曲中进入诗人所创 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 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 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感。由此可以发现, 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 诗歌最早就是从劳动歌曲 分化出来的,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情感性、韵律美,而流行歌曲也是 优美的旋律,和谐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寻找教学最佳的切入点当然,教师不能把流行歌曲当作救命稻草滥用于古诗词的教学, 应该因人而定,因时而用,相机而行。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方法,该教学系统的 特征以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着有效 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分 析当前课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古诗词教学 之路。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氤氲中去领悟古诗词无尽之意、无尽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财经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