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250029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 2021 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姓名:_1. 阅读理解。徐孺子赏月(一)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尝:曾经。戏:玩耍。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瞳 子:瞳仁。(二)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 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 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鉴赏感悟:本文描写了徐孺子的机智风趣,把一个问题巧妙地回答到极致:他把人的 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

2、,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 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楚,把徐孺子的特点描写的淋漓 尽致。1文段(一)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二)读懂它的意思。2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尝: 戏:邪: 瞳子:3与文段(一)中“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在文 段(二)中用“ ”画出。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人语之曰”,“之”指的是_。“无此必不明”,“此”指的是_。5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他与杨氏之子,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大家称 赞?_2. 郑人买履。1 / 7郑人有欲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

3、反,市罢,遂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 )信度,无自信也。”(1)给加点的字注音。(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度第一个:_ 第二个:_操_遂_(3)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3. 文言文阅读。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 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 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 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值祖父六十寿诞(_) 置于寿台之上(_)母令融分之(_) 融从容对曰(_

4、)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 句话的理解。_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_4. 精卫填海来自山海经,属于上古神话传说故事。读一读,回答问 题。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1.发鸠(ji)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2.拓(zh)木:拓树,桑树 的一种。3.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4.其鸣自詨(xio):它 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5.湮(yn):填塞。1用

5、文中的原句,写出“精卫”的样子:_2写出“精卫、炎帝、女娃”的关系:_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理解下面的短句。又北二百里:_ 溺而不返:_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4精卫填海歌颂的精神与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开天辟地、羿射九日的2 / 7故事对比,与_这个故事更相近。5. 古文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 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_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按原文内容填空。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谓:_漫浪:_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 _6. 重点段落品析。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6、,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 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 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A.排比 B.比喻 C.拟人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用横线画出中心句。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_7.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读书有三到余尝谓: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带线的词语。余尝谓:_ 漫浪诵读:_既不专一:_ 心到最急:_2“读书有三到”,即_、_、_,其中最重要的是 _,因为_。(用文中句子回答)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句,意思是: _8. 文言文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惠)。孔君平(诣 指)其父,父不在,乃呼 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儿应声答曰: “_。”1在上面的“_”上把这篇短文补充完整。3 / 72文中括号里的汉字哪个合适,在原文中

8、用标出来。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乃:_示:_4文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抄写下来。 _9.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_10

9、. 课内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 y)也。二者不可得兼 (ji n qin),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_。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_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 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 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 夫菱角生于 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连同。 有的人。想要。因为、由于。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10、A_B_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4 / 7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1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 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A.归还 B.逃跑 C.回家 D.归类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A.没睡好觉 B.拔苗累的 C.生病 D.锄草累的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A.禾

11、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B.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C.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1这篇文言文选自_。2解释下面的字:弗:_ 立:_。3“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_。“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是_。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 _。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 _ 。5假如你是这位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13. 阅读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s sh)之子九岁,甚(shn shng)聪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