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493210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 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 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 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 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

2、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 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 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 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 不高

3、,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 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 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 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 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 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 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 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

4、荣,同时人民 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 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 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 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 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 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 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 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

5、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 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 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 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 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 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 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 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 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 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 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