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480944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开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和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两个“着力,建设“幸福xx,及时分析研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思路,确保全市农民工就业稳定,我们于2023年89月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的专题调研。 一、全市劳务开发现状 (一)根本情况 2023年19月,全市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8.11万人,同比增长2.73%,其中男94.83万人,占59.98%;女63.28万人,占40.02%。按年龄划分:1620岁16.14万人,占2023.21%;2130岁28.29万人,占17.89

2、%;3140岁86.25万人,占54.55%;4150岁23.74万人,占15.02%;50岁以上3.69万人,占2.33%。按文化程度划分:不识字或仅识字的12.99万人,占8.22%;小学38.83万人,占24.56%;初中58.23万人,占36.83%;高中及中专文化44.66万人,占28.25%;大专及以上3.4万人,占2.14%。按区域划分:省内89.14万人,占56.38%;省外68.73万人,占43.47%;外派劳务0.24万人,占0.15%。省内除就地就近转移在xx外乡的外,其余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省内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较兴旺地区。按工种划分:

3、加工制造业51.31万人,占32.45%;建筑行业55.56万人,占35.14%;效劳行业25.58万人,占16.18%;其他行业25.66万人,占16.23%。 (二)农民工就业形势 从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形势分析看,我市农民工就业呈现出五个特点、四个转变。 1.五个特点 (1)就业从事行业多样化。农民工就业相对集中,省内是就业重点。从事行业多样化,几乎涵盖所有行业,但主要以建筑业、效劳业、商业、农业为主。从总体上看,体力劳动型输出仍占大局部,靠脑力劳动实现就业的相对较少。 (2)就业形式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主。调查显示,绝大局部农民工就业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有组织输出的不到劳务输出总数

4、的一半,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方式仍然是自找门路、投亲靠友或者通过劳务市场中介。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生存与开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聚集现象。 (3)劳动报酬差距大。据调查统计,我市外出农民工收入高的到达5000元/月,低的不到202300元/月,差距主要来自于青壮年劳动技能型和老年体力型之间。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其工作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而老年体力型务工人员,其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 (4)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明显。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中,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青壮年约占70%,是劳务输出的主要对象。从性别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到达64。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

5、人、生 产工人、建筑工人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效劳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年龄差异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质整体较低。调查显示,约69%的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农民工只能从事靠出卖体力的简单而繁重的脏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行业歧视、地域歧视甚至人格歧视时有发生。 2.四个转变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转变。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局部,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逐年技能提升培训和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实践经验,找工作相对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这局部农民工年

6、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个别专业技术过硬的农民工月薪上万,安岳籍农民工高级服装设计制作师谢宗体年薪百万。我们在XX县区八庙乡龙井村和吉庆村走访了20位务工人员,通过调查了解,2023年16月份,日均收入为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人,日均收入约为88元;2023年同期,这20位务工人员日均收入为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约为80元。2023年年初以来,农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23%以上。 (2)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由于新农村建设、工业开发、城市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加上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等一系列优

7、惠政策的落实,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多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田,到现在转变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团聚。 (3)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大局部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特别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前依靠体力劳动干粗活的农民工,通过培训和多年的实践操作,逐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砖工、焊工、装饰装修工、电工、缝纫工、家政效劳员和厨师等新型农民工,技能型农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型农民工越来越多。 (4)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过去招工要去宣传甚至做思想工作。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兴职业。而且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

8、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平安护送、维权效劳等多措并举的劳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农民工上规模、成建制的转移输出增多,全市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工就业工作更加标准有序。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形势判断 2023年,我国经济增幅放缓到67%之间,对我市劳务经济的影响不大。由于我省特别是我市的经济开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预计,到12月底,全市转移输出的总规模将到达160万人以上,比2023年同期增长1.6%以上。但,春节回乡过节的农民工中,估计将有3万人不再外出务工,其中2万人将就地就近就业,0.5万人将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或创业培

9、训,之后重新就业,约0.5万人暂时失业在家。预计,2023年,全市转移输出总规模将与今年根本持平,但劳务收入将稳中有增。 因此,今、明两年,我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劳务经济将持续平稳开展。但,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将给我市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达在:一是增加了市内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二是农村矛盾、问题、不和谐因素增多,社会管理本钱增高,难度加大。三是局部农民收入减少,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商品购置力。四是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新的压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量加大。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工作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稳定输转规模,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

10、稳固和拓展输出规模。以稳固现有规模为根底,坚持“立足西部、稳固南部、拓展东部、扩大海外的思路,进一步畅通渠道,多管齐下,培育劳务输出新的增长点,扩大技能型农民工输出比重,实现输出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化。 二是抓好劳务市场组织建设。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劳务公司、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等市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力度。以“1+4+2主导产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农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业开发和开展效劳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

11、就业潜力,大力开展县域经济,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二)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劳务精品培训战略,积极抓好劳务“品牌培训、“企业在岗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工从“就业稳定就业选择性就业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务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市通过联合扩张办职教、吸引社会力量办职教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职教

12、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或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改善6个省级劳务培训基地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打造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 (三)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提供创业培训。各县(市、区)依托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创业培训和“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工程,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回乡农民工实施创业培训。 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大力开展会员制担保机构,进一步标准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会员制担保公司。进

13、一步整合就业系统小额担保贷款、工会创业小额贷款、团市委小额信用贷款、妇联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融资需求,让他们成功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三是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为回乡农民工建立创业园区,为回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平台。在目前已有的50个农民工创业基地根底上,再兴建一批农民工创业基地,进一步拓宽创业基地覆盖领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台。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意见(资府办发(202223)14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回乡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效劳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四)进一步完善效劳体系,提高公共效劳水平 进一

14、步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坚决杜绝和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伤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工参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 二是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农民工持居住证和在居住地已就业相关证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购、医疗卫生等多种效劳,从制度上逐步让尚未落户的农民工享有城镇的根本公共效劳。 三是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开展规划,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

15、文化活动。 五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继续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充分依托现有的公共效劳设施,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推进建立儿童活动场所、托管机构等关爱效劳阵地。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丰富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效劳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效劳设施建设。 六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标准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实农民工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民工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开展党、团员,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工会,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增加编制,落实人员,保障经费。进一步建立健全镇(乡)政府农民工工作常设机构和专兼职岗位,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县(市、区)与镇(乡)两级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落实相关责任。 二是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