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倾注审美教育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2477671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阅读中倾注审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阅读中倾注审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阅读中倾注审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阅读中倾注审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阅读中倾注审美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家教会我怎样阅读 摘要: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只有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来,从而达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美妙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 审美情操近来有幸聆听几位小学语文名家授课,感受颇多!做名家的学生让我领悟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语文教师。这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今后奋斗的方向。下面就是学生聆听名家阅读教学过程中得来的一点感悟。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

2、邃意境,凝练生动的句、段、篇,以及强烈感人的真挚情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味这些以教材文本表现出来的审美内容及形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如果说小学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从课本和课堂去体会美,从而在生活中去创造美,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的形式去认识美,感触美的存在,从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铺垫坚实的基础。而这个过程必须通过阅读教学开始,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在阅读品味中升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阅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以读悟境,以读体情。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知,要有“量”的保证 (合作方法:独立阅读、思索、概括,组内探讨和交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

4、视学生积极的情感积累,为学生的探究美、发现美、乃至创造美做好准备。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情怀,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由此可见,学生是作为具有审美个性的人,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我的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的教学过程总是丝丝入扣,连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学生阅读时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是对他们予以鼓励。然后再分组

5、探讨交流阅读心得,学生说得滔滔不绝,而老师也听得兴致勃勃。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审美情操提供成长平台,真正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喊停,学生们就只得恋恋不舍的放下书来,就算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上了小嘴巴。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深入,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纯粹的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和思考者,他们对文本体会到的意境、感悟到的情怀,也无非就是我个人的心得与体会。何谈品味文美呢!与名家两相对比,我的阅读教学真是令人汗颜啊!二、

6、品读中感悟,“细”字当先(合作方法:组内合作质疑,师生合作释疑)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认识到这点对整个语文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杨再隋教授对读中的感悟就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小学生的阅读感知和品美意识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文本字、词、句、段、境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指导、牵引。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7、,揣摩文章的布局精巧、立意构思的魅力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主观的情感世界。当然教师的指导牵引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指导牵引必须在疑难之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后,老师才能带着学生进入对文章情与境的探索。唯有组内合作质疑、师生合作质疑换来对文本的“精诚所至” 才能博得文章情境的“金石为开。三、阅读悟“情”,要画龙点睛 (合作方法:写三言两语读后感,全班交流体会)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当然,也不会缺少老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互促互学。这是由一个生命

8、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往往缺少获得感悟的这些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老师如此,学生就更不要说缺少这种原始的情感结累了。一篇美文内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应当真正由作者“移情”至学生的情感领域,而这又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只有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来,从而达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美妙境界。在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质疑、释疑的深入理解后,学生的兴趣已高度集中。这时趁热

9、打铁,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最受感动的地方,比如: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或优美景观的刻画,或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写上几句自己的体会、感想,然后让同桌互读互评,最后再在班内指名朗读并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以便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文章内化吸收。歌德年轻时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只有认识自己的所爱,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熏陶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热爱生活,性格开朗、善于沟通交流的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能用,善用阅读这一的情感教育方式来陶冶、滋养学子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魅力,要比向学生传授机械生硬的表象知识强得多。听了名家的课,我深感欣慰。也总算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一点新认识。阅读,它就是一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一种情绪的熏陶、一种责任的强化、一种能力的锤炼。这点浅见希望能与各位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