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47361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精选新编.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把最好的资料送给最好的自己!固废设计污水厂污泥站设计姓名:XXX时间:20XX年X月X日目录一.总论(5) 1.1设计背景(5) 1.2我国城镇污泥处理现状(5) 1.2.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5) 1.2.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6) 1.2.2.1污泥浓缩(6) 1.2.2.2污泥稳定(6) 1.2.2.3污泥脱水(6) 1.2.2.4污泥干化焚烧 (6) 1.2.2.5污泥卫生填埋 (7) 1.2.2.6土地利用(7) 1.2.2.7其他污泥处置方法 (7) 1.3处理技术原理(7) 1.3.1污泥浓缩(7) 1.3.2污泥稳定(7) 1.3.3污泥脱水(8)

2、1.4设计任务和内容 (8) 1.4.1设计工作量:(8) 1.4.2设计要求:(8) 二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8) 2.1工程规模 (8) 2.2处理方法的筛选 (9) 2.2.1处理工艺流程的筛选(9) 2.2.2处理工艺的筛选(10) 2.2.2.1污泥浓缩工艺的筛选 (10) 2.2.2.2污泥化学调理剂的筛选(11) 2.2.2.3污泥脱水工艺的筛选 (12) 2.3工艺的确定设计 (13) 三.处理构筑物及主要设备设计说明 (13) 3.1重力浓缩池(13) 3.1.1重力浓缩池构筑物设计说明(13) 3.1.1.1原始数据(13) 3.1.1.2设计参数(13) 3.1.1.3

3、设计计算(14) 3.1.2重力浓缩池主要设备设计说明(16) 3.2污泥泵机房(16) 3.2.1污泥泵机房构筑物设计说明(16) 3.2.2污泥泵机房主要设备设计说明(16) 3.3加药设备间(16) 3.3.1加药设备间构筑物设计说明(16) 3.3.2加药设备间主要设备设计说明(17) 3.4污泥脱水间(17) 3.4.1污泥脱水间构筑物设计说明(17) 3.4.2污泥脱水间主要设备设计说明(17) 3.4.2.1设计参数(17) 3.5贮泥池(18) 3.5.1贮泥池构筑物设计说明(18) 3.5.2贮泥池主要设备设计说明(18) 3.6补充设计说明(18) 四.工总概算(经济评估)

4、 (18) 4.1生产班次和人员安排(18) 4.2投资估算(18) 4.2.1投资建设费用(18) 4.2.1.1土建计算(18) 4.2.1.2主要设备费用(20) 4.2.1.3总投资建设费用(20) 4.2.2单位污泥处理成本估算(21) 五.结论与建议 (22) 5.1结论(22) 5.2建议(22) 六.参考文献 (22) 七.附图 (23)一总论1.1设计背景 城镇污水厂的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密度较大的固态、半固态以及也太的混合废弃物。它是由有机物、无机物、细菌等组成的极为复杂的非均质,若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泥会对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环境质量标准的日

5、益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程度也日益提高和深化,因此,污泥的产量也大大的提高。如何将产量大、含水率高,成分复杂的污泥进行妥善安全的处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目前城市环境改善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量不断增加。现有污泥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泥处理要求,尤其是新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后将面临污泥无法处置的出路问题。1.2我国城镇污泥处理现状 1.2.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截至 年,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22亿m,城镇污水处理厂已达2600多座,“十二五”期间还将增加污水处

6、理能力9000万m,增建和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达1800多座,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污染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运伴随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以含水率80%计,全国年污泥总产生量很快将突破3000万。按照预测,到20XX年污泥产量将突破年6000万。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污水处理厂区内对生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污泥外运处置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第二阶段是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合理的安全处置,实现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由于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存在严重的“重水轻泥”现象

7、,导致大量污泥“积压”,未得到合理安全的处理处置,我国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约80%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泥的浓缩脱水,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容,但由于处置目标的不确定、投资不足,污泥在污水处理厂内未实现稳定化处理,未稳定的污泥中含有易降解有机物,恶臭物质、病原体等,易使污泥在运输和处置环节过程中污染物进一步扩散,使得已经建成投运的大批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 效益大打折扣。其核心问题在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内污泥处理环节上实现了污泥的初步减容,但未在厂内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后续的安全处置及监管不到位,形成全国关注的 “污泥问题”,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1.2.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8、路线基本采用了国外通用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1.2.2.1污泥浓缩 常用的有带式浓缩机、滚筒式浓缩机、筒式螺旋浓缩机及离心机等。技术路线和设备性能已和国际接轨,由于我国污泥的性质特点,与国外污水处理厂相比,在浓缩效率及加药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1.2.2.2污泥稳定 由于“重水轻泥”等多方面因素,与国外相比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稳定化程度低,2600多座污水处理厂中只有近60座配有污泥厌氧消化设施,而其中正常运行的不到20座,采用污泥好氧堆肥工艺的也有应用。在设备方面,厌氧消化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设备,污泥好氧堆肥技术和设备为自主开发,已经实现了产业化。1.2.2.3污泥脱水 常用的污泥脱水设备有带

9、式脱水机、筒式螺旋脱水机、离心机和板框脱水机、浓缩脱水一体机等。技术路线和设备已和国际接轨,由于我国污泥的特性以及污泥没有得到稳定化处理的现状,与国外污水处理厂相比,在脱水效率和加药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我国目前污泥处置以填埋方式为主的需求,国内近年来开发了多种高干度污泥脱水固化系统,并已得到了工程化应用。1.2.2.4污泥干化焚烧 近年来污泥干化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发展很快,但目前大型化投产的干化项目如北京、上海、重庆、深圳、苏州等地均采用进口设备。污泥单独干化焚烧工程案例不多,主要有国外进口的流化床工艺(如上海石洞口污水处理厂)以及国内自主开发的污泥喷雾干化焚烧。污泥协同焚烧是污泥热处理

10、的发展趋势之一,国内已在北京、嘉兴、广州等地的水泥厂和发电厂实现了规模化工程示范应用。1.2.2.5污泥卫生填埋 污泥卫生填埋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处置方法,但由于脱水污泥的含水率较高及填埋场对污泥剪切力的要求,填埋场对污泥进场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很多处置污泥的填埋场增设了高干度脱水固化或石灰稳定设施,来实现污泥有效卫生填埋。1.2.2.6土地利用 由于我国关于污泥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规还不明确,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安全利用比例还十分有限。1.2.2.7其他污泥处置方法 其他处置方法如污泥制砖、制陶粒等方式也有相应的应用案例。1.3处理技术原理 1.3.1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是采用重力或气浮法降低污泥含

11、水量,使污泥稠化的过程;是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的有效方法。污泥浓缩主要减缩污泥的间隙水。经浓缩后的污泥近似糊状,仍保持流动性。减少水处理构筑物排出的污泥的含水量,以缩小其体积的一种污泥处理方法。适用于含水率较高的污泥。例如活性污泥,其含水率高达99%左右。当污泥含水率由99%降至96%时,污泥的体积可缩小到原来的1/4。为了对污泥有效地、经济地进一步处理,须先进行浓缩。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一般为9597%。污泥浓缩中所排出的污泥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一般混入原污水一起处理;不能直接排放,以免污染环境。1.3.2污泥稳定 污泥稳定化处理就是降解污泥中的有机物质,进一步减少污泥含水量,杀灭污泥中的细菌、病原体等,打破细胞壁,消除臭味,这是污泥能否资源化有效利用的关键步骤。污泥稳定化的方法主要有堆肥化、干燥、碱稳定、厌氧消化等。污泥稳定化处理的原则有四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污泥稳定化处理的目的就是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使污泥得到再利用或以某种不损害环境的形式重新返回到自然环境中,使污泥处理后安全、无臭味,不返泥性、实现重金属的稳定,可以用于多种循环再利用途径,如水泥熟料、建筑材料、园林土、土壤改良剂等等。1.3.3污泥脱水 流态的原生、浓缩或消化污泥脱除水分,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泥块的一种污泥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