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承担人民群众日常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职责,事关民生福祉,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全面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急救服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立足点,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与水平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
2、、优化运行模式、健全急救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发展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匹配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二、基本原则(一)保障基本,凸显公益。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统筹协调和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完善急救资源配置,凸显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公益性。(二)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统一规划,促进城乡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建强队伍,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系统谋划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的发展,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持续健康发展。(四)软硬结合,注重内涵
3、。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车辆装备、信息化等硬件建设,注重急救体系学科、技术、管理、服务等内涵建设,努力提升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五)远近结合,逐步推进。结合远期目标和近期工作,有序推进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建设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三、行动目标(一)近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急救网络体系,“地面、空中、水上”立体救援初具规模。全市院前急救站点总数达到111个,其中新建37个,提升改造74个。逐步提高救护车配置标准,全市救护车辆总数达到260辆,实现常住人口每4.5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水平,其中高性能救护车辆比例达到30%。进一步缩短各急救
4、站点平均服务半径,城镇服务区缩短至58公里,工业服务区缩短至810公里,乡村服务区不超过15公里,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二)远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救援响应迅速、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成一支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县(市)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全市救护车辆总数达到293辆,实现常住人口每4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水平,其中高性能救护车辆比例达到50%。各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更趋合理,其中城镇服务区缩短至35公里
5、,乡村服务区缩短至1015公里,力争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1分钟。四、主要工作(一)加快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在完成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急救中心、各急救站点在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优先设置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点。各区、县(市)要落实市急救中心急救点布局规划要求,按照“老站提升、新站达标、增加中心站”的原则,结合属地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造工作,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点。(二)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研究出台关于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急救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统筹管理,做到统一独立建制、统
6、一建设要求、统一人员标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考核,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统一指挥调度、分级响应、端口前移,不断提升全市急救水平和服务效率。(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出台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标准合理配备院前急救人员编制,优化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结构和配置标准,规范人员编制管理。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激励保障政策,建立符合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逐年加大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其薪酬待遇,力争到2020年,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收入达到同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水平。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健全院前、院内联动培养机制,推动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强化院前医疗急
7、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建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逐步建立完善院前急救人员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车辆配置水平。按照国家配置标准,借鉴一线城市做法,以现有急救车辆数量为基础,逐年增加急救车辆配置预算投入,20182020年全市急救车辆配置总预算投入达4625万元,其中主城区(含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下同)预算投入达1970万元;2021年到2022年亚运会前,全市急救车辆配置预算再增加2870万元,其中主城区预算投入达1350万元;20182022年期间,每年新增1辆城市应急特种车辆。加强对急救
8、车辆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急救车辆的标识、编号和车载设备配置标准,完善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的更新报废标准,进一步提升车辆和装备的综合性能。(五)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院内急救平台、急救分中心的信息互联互通,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以及与城市大脑的数据对接,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合理的调度、转送、交接方案,实现对全市急救业务运行的统一管理。各急救分中心要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对人员、车辆和业务实行全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实现与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业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对接。(六)完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衔接机制。优化医疗机构急诊资
9、源配置,按标准和规范设置急诊科室。加强急诊学科建设,优化急诊人才队伍,鼓励开展“急诊综合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建设。加强院前院内信息协同,建设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的实时交互平台,规范院前院内交接工作流程。加强院内急救管理,不断完善并落实院内急救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落实分诊措施,引导急诊患者合理分流;完善院内相关激励考核制度,提高各科室优先收住急诊患者的积极性,确保病人从救护车到急诊室的安全快速转移。(七)加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大力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公安、交通、建设、外贸、安全生产、电力、旅游、教育等行业部门,加强公众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救护培训基
10、地建设。制定并完善公众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和制度,加强对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的管理,统一其技术标准、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证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研究出台指导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管理的意见,逐步建立公共场所AED设置、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AED使用培训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公民互救能力。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把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本地本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切实抓实、抓好。(二)加强分工协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人力社保部
11、门要制定完善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保障院前医疗急救站点的用地需求;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公安交警部门要研究完善保障救护车道路优先权的举措,提高救护车道路通行效率;其他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落实好相关工作。主城区急救站点建设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地急救站点建设和救护车购买资金由属地财政自行承担。(三)加强督导考核。市政府建立督导考核机制,按照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要求,督促、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对工作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和问责。(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和急救知识的宣传,引导市民合理呼叫“120”,并利用急救知识和急救资源进行现场自救和互救,营造院前医疗急救的良好氛围。本行动计划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由市卫生计生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意见施行期间,如遇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调整,以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