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2452522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考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昌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褚党人碎”,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

2、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3、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色B . 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重C . 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D . 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B .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C .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D .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B . 还由

4、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C . 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D .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

5、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

6、是“钩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7、。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

8、,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提高和责任的加重。(选自朱自清论气节,有删改)(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也用气节来衡量人们的行为。B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指敢作敢为,“节”指有所不为,“节”对统治者有利。C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人们论气节,大概总是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谈起。D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

9、节”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节”对统治者有利。(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东汉末年,在野的士人联合起来攻击宦官的贪污政治,反被宦官迫害而逃亡,人民对这些逃亡的党人持同情保护态度,尊其为气节之士。B . “气节”中的“气”是敢作敢为,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C . 宋朝太学生集体请愿罢免奸臣、明朝东林党人攻击宦官等,是气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它们依靠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力量。D . 专制时代,士人的立身处世偏向了“节”这个标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偏向于“气”的集体行动不容易表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10、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官员不顾自身生命危险,冒犯君主尊严而直言进谏,或改朝换代后,不与新朝合作甚至以身殉国,这都是“节”的表现。B . 一些在野的清高之士,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游离于现实之外,或逃避到山林之中,成为隐逸人士,这是他们的消极的表现。C . “节”是静的,是不变的,所以古人强调“守节”,而不“失节”,有的人甚至不惜为守“节”而死;“气”是动的,让人追求变革。D .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臣与清高之士对统治天下都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3. (9分) (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记“汉语拼

11、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

12、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

13、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1991年,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曾对我说过,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叶芳说。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不避讳别人的批评。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为

14、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决不当和事佬。”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待人宽厚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得比三个35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我所以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有删改)【相关链接】1955年

15、,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他还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79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百度百科)(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概括地介绍周有光的身份及其作为一个学者的个性特点,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B . 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而废,50岁时才选择改行,开始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C . 周有光是一位谦逊处世的学者,他认为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很多人共同的功劳,不愿接受“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呼。D . 周有光治学态度严谨,不怕批评,为了追求真理,他欢迎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