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教学案例1、教材分析: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 父子之情跃然纸上, 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 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 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 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
2、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 父母的沟通与交流。3、教学思路: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 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4.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
3、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二教学步骤(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5 年 10 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
4、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师:从朱自清先生的 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生: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 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
5、投无路而绝望。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 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 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 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 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 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
6、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学生讨论时, 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 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 见到父亲的背影时, 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 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
7、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
8、屑让“我”发怒。唉, “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 “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 “聪明”的?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 “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 “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生:我觉得第二个 “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 “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
9、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 5 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 “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 情感吗?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 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