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244282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拉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 . 审音表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1985年联合颁发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里规定:“荫”统读yn。B . 中秋节的来历,在民间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是其起因之一。C . 当学生受到外界事物感染情绪激动时,我就捕捉住这个时机,指导学生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感想。D . 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身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2. (2分) (2016杭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2、. 收藏之风过热容易吸引大家追求过于华而不实的东西,以致社会崇尚奢靡,冲击实体经济B .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权利 , 亟需加以规范C . 网络的优势无所不至 , 微机于本周四(7月24日)在网上直播该公司的2003年度投资者年度财政报告会议D . 想起那时节,金风阵阵,菊香遍野,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 , 吃起来,味道真是好极了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德国诗人席勒有篇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其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

3、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竟然忘记了凡尘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4. (6分) (2016高三下习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歌批评庸俗化普冬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

4、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

5、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

6、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1) 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诗歌批评对

7、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B . 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C . 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D . 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B . 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C . 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

8、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D . 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有些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B . 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C . 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意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D . 诗歌批评庸俗化,可能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

9、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5. (13分) (2016高三上龙泉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大使眯着眼睛吸烟

10、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

11、应有的惩罚!”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

12、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

13、“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按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霍夫

14、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张大嘴巴,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012

15、号霍夫曼,这位是009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霍夫曼不由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1)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烦乱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B . 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C . 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D . 小说以二战时的西方战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看起来是在写两个间谍,暗中却是在写正义力量的谋划,构思巧妙。E . 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写情节;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2) 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