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总结.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2441681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4.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总结.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ORD格式可编辑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0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0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难经特别重视脉诊,其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03、西汉淳于意(仓公) 创立“诊籍04、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创始人.创六

2、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0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06、西晋王叔和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07、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08、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0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10、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11、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将病因归为三类:外

3、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12、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南宋施发察病指南为诊法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13、元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现存的敖氏伤寒金镜录14、金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刘昉幼幼新书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的重要意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15、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影响甚大。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种脉的脉

4、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明朝李中梓诊家正眼16、清代李延昰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都是论脉诊的著作。张登伤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舌鉴辨证载图149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也有一定成就。汪宏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喻嘉言寓意草提出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17、温热类疾病:明吴又

5、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薛生白湿热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王孟英温热经纬传染病诊疗:明卢之颐痎疟论疏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清:专论白喉的著作: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 论述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 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和辨证有较详论述:王孟英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一、审察内外(整体审察)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另一方面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

6、,不及其余,也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地、人、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考虑.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四诊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即望、闻、问、切.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

7、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晄白、喉中痰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证候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斗争所作的高度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认识。(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8、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第四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神神的概念: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滋养.“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气”(生命)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志”精、气、神(人生三宝)。原理:神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意义: 了解精气的盛衰 判断病情的轻重 推测预后的吉凶望神的重点: 两目 神志 面色 形态 得神(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正常表现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

9、蓄,表情自然丰富(心);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肺脾).意义:精充气足神旺(健康无病);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主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病理表现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心);目暗精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肝肾);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肺脾);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谵语(邪陷心包,阴阳离绝)。意义:正气大伤,精气大亏,主病重,预后差;甚者邪陷心包,精气将脱 少神(神气不足)即轻度失神。 表现: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健忘,嗜睡;面色少华,暗淡不荣,两目晦滞,目光乏神;倦怠乏力,

10、声低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00年真题)意义:表明正气不足,精气轻伤,机体功能低下。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表现: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或原来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意义:表明精气已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 神乱:即精神错乱或精神失常。表现及病因病机: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邪热客于心包,或入于肾,烦者胸中烦,神不安,多属热。焦虑恐惧

11、: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一室。多属虚证,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癫证 表现: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病因病机: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狂证 表现: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不饥,妄行不休。 病因病机:气郁化火,痰火扰心;阳明热盛,邪热扰乱神明;蓄血瘀阻,蒙蔽神明。痫证 表现: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病因病机: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痰火扰心,肝风内动。望面色概念:医生观察患者面部颜色和光泽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颜色即色调的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原理:

12、面部血脉丰富,气血旺盛; 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色与泽的意义 色:颜色,属阴、血,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脏腑的病变 泽:光泽,属阳、气,是脏腑精气上荣而成,可反映精气的盛衰 面色分类 常色 概念: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脏腑功能的正常。 专业知识分享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 主色: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终生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等不同而发生正常改变的面色. 病色 概念: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现:晦暗枯槁无泽;暴露某种颜色异常显露。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分类

13、: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气不至”。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93真题)善色恶色青翠羽草兹赤鸡冠衃血黄蟹腹枳实白豕膏枯骨黑乌羽炲五脏正病正色病色交错附注色生病(吉中之顺)病生色(吉中小逆)病克色(凶中之顺)色克病(凶中之逆)肝青黑赤黄白1. 相生为吉,顺证。色生病为吉中大顺。病生色为吉中小逆.2. 相克为凶,逆证。病克色为凶中顺,色克病为凶中逆.心赤青黄白黑脾黄赤白黑青肺白黄黑青赤肾黑白青赤黄(此表十分重要,92、93、94、95、96、97真题) 五色主病 (1) 青:寒证(气滞),痛证

14、,瘀血,惊风.a 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气血瘀阻-脘腹剧痛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b 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心胸刺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c 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 (98真题)d 妇女面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02真题)e 面青颊赤-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肝火;青赤而晦暗-郁火。【注】脾病见青色难治。(2) 赤:热证,赤甚实热,微赤-虚热.a 满面通红-阳盛之外感发热;脏腑实热。b 两颧潮红娇嫩阴虚火旺,虚热.c “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虚阳浮越,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注】肺病见赤色难治。(3) 黄:虚证、湿证.黄色乃脾虚湿蕴之征象。a 萎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脾胃气虚,气血不足;b 黄胖:面黄虚浮-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