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42734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本文为铜仁学院院级学生课题“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分析以铜仁地区周边农村为例”的研究成果(编号:S104),作者为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2010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彭虹。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节奏加快,工业建设蓬勃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城市劳动力缺乏,给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农村带来了机遇,然而从整体角度看,新环境下的农村发展同样也面临着挑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农村

2、变化 剩余劳动力 【】C915 【】A 【】1674-4810(2013)20-0024-02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素有“中国西部名城”、“黔东门户”的美称,全市有427.2万人,其中88.05%为农业人口,11.95%为非农业人口。目前,铜仁市结合本地工业发展基础和国家“二号文件”、武陵山区开发扶贫政策等政策上的优势,积极扩建工业园区,打造黔东交流中枢、黔东经济贸易区,实现老工业区的转型,以工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工业强市战略下,地处城市边缘地区或者更远的乡村面临着机遇和危机并存的局面。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村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推拉理论”(即城市优越条件的拉力以及农村劣势

3、环境的推力)的强化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未停止过,这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1.农村传统文化逐步退出社会文化舞台以马岩村吴家湾土法造纸为例 马岩村是铜仁市灯塔办事处下属的一个边缘村庄,距市区10公里,在该村中的吴家湾组有100多户人家共500多人,是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小组。当地利用竹子资源发展副业,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造纸。20年前,吴家湾几乎全部农户都从事土法造纸,但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耗时耗力,经济效益低,所以当地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据统计,当地仅有3户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家仍在坚持土法造纸技艺。 笔者认为农村传统文化退出有以下原因: 第一,人才外流,继承缺失,人们意识观念的

4、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难以进行,传统文化与技艺难以传承。此外,外出务工开阔了农村人的眼界,导致差异文化的选择,加剧了乡村文化退出速度。 第二,城市文化的渗透,乡村文化缺乏保护机制。长期的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城市文化同化,当他们再回到农村时,那些城市文化便逐步渗透、冲击农村文化,造成农村文化危机。另外,乡村文化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加速了乡村文化的衰退。 第三,农村传统工艺经济效益低。当地文化大多植根于对原始生产资料进行加工技术经验的积累,工时多,消耗大,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被淘汰。 2.农村的风俗日益物质化 现在的农村婚礼,礼金不断增加,所包含项

5、目也加入了现代消费品,物质财富逐步成为婚姻的保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消费观念改变,生活评判标准提高。随着农村资金、资本的相对剩余,农村信息流通的加快,新奇的事物不断被农民所了解,刺激他们消费的欲望,而且在外务工中受到城市消费观念的影响,把拥有更多的商品作为评判生活水平的标准。 第二,能力和地位的证明。韦伯的社会分层“三位一体”论中,能力和地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财富。在农村相对闭塞的区域内,最能表现财富的方式就是消费产品能力的体现,而最直接的方式即通过婚嫁物品来呈现。 第三,城市产品不断向农村转移。一方面,城市居民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度饱和,商品市场转向农村;另一方面,农村收入水平的提

6、高也增长了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因而城市产品不断转向农村。 3.新一代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多样化 在长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中,农村人见识到城市是一个物质丰富和充满机会的世界,而这种印象不断地影响下一代的农村劳动力改变他们自身转移的目的,通过调查,笔者认为主要目的有: 第一,追求身份上的改变。长期的城市生活,农村劳动力渐渐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很想融入城市,但由于自身和外界条件的制约,而徘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他们希望通过工作来获得城市生活,以实现身份的转变农民变为市民。 第二,逃避农忙。年轻的农村新生代由于观念上的改变,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劳动,因而外出务工成为他们逃避农忙,并有机会获得一定程度成功的有效

7、途径。 第三,解决个人婚姻问题。劳务转移的成熟与多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导致留守的人群寻找伴侣比较困难,而外出务工则有较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心仪的、优秀的另一半,而且还可以降低交往过程中的成本。此外,在思乡之 苦的环境下可以提高成婚的概率。 第四,被迫转移。这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往往是被迫的,由于在城市化建设或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中,土地被全部或大部分征用,被迫选择外出务工以维持家庭生活所需。 第五,为子女教育经费。受到文凭制约的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高文凭、高收入的印象渗透到他们所在的乡村,引起农民对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加大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 4.加剧了农村问题的多发性和多重性 农村劳动力

8、在制订转移策略中,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是为了对有限资源的分配和家庭机制的再分配,提高个人在资源上的占有比例,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所以在转移机制中,老人和儿童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而留守家庭,成为家庭责任的承担者。但在高压和缺少关怀的环境下,这类群体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另外,随着年龄趋于老龄化,家庭负担的成本越来越大,牵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这就加重了农村问题的多重性。 二 结论及对策 综上所述,铜仁地区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对乡村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而发展农村就是要发挥正效应,弥补或改善负效应,这就要引导农村、教育农村、建设农村,实现农民利益的质化保障。关于铜仁地区农村的

9、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地区文化保护机构,加大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曾经给我们带来很高价值的乡村传统文化价值不断被缩减,但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给予保护。首先,要做好高校研究和相关部门收集相结合工作,整理研究成果并出版关于乡村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或进行专题报道;其次,发展特色教育,特别是特色文化教育,唤起当地居民自发保护文化特色,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再次,组织相关的特色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的价值。针对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可以发起有关活动,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村文化,启用社会的力量保护乡村文化。 2.健全农村教育制度,建立全民教育 铜仁地区属于落后的山区,农民

10、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而其农村大都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当地农民缺乏提高收入的手段和思想,所以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资和管理。(1)要进一步严格地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提高个人认知能力以及整个农村文化水平。(2)要结合农村当地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展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完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当地教师待遇,留住优秀人才。(3)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务农技术培训。以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第三产业服务技能为主,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和创富的劳动技能,激发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意识。(4)要加大乡村消费的引导,向农民

11、传递健康消费的信息,抑制盲目的消费攀比。 3.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实现农村居民就地收入的提高 铜仁地区的农村本来就处在相对闭塞的区域,农业规模小,产值低,农民获利小,所以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变现能力才留得住农民,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村建设,更好地发展农村。 第一,在政策上要进一步扩大惠农政策范围,扶持农村农业的发展,创立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发挥农村发展的后发优势。适当放宽当地农村信用贷款的条件,提高贷款额,降低利息,鼓励更多的农村居民进行小额贷款,让农民有能力发展农村产业。 第二,在财政上,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铜仁周边的农村大都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基础设施条件差、

12、技术落后等问题困扰着当地农村,所以要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搭建农村科技起步平台。 第三,在组织上,要在加大对农业指导的同时兼顾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积极培育当地龙头产业的过程中,以铜仁地区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挖掘沿途农村特色资源,发展多功能产业。 第四,在工业上,要抓好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工业,实现“以工带农、以工补农”。武陵山区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6个重点区域之一,铜仁地区处于武陵山区,是重点扶持对象,所以要抓住国家对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机遇,发展本地工业和做好承接产业的准备,实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才能够更好地协调解决农村相对严峻的社会问题

13、。 铜仁地区农村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是多重的,然而劳动力作为接触城市最为直接的主体,所带来的结果也有利有弊,所以要发展农村,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爱尔兰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黄涛、王静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李文华.影响农户经济状况差异的家庭因素来自湖南省临湘市农村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5徐更生、刘宗超.我们的治农方略化解三农问题的“另类”方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4、社,2006 6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庞远燕 阅读相关文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努力创建丰富多彩的小学音乐课堂 有效运用,事半功倍 激发审美激情,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 如何评价学生美术作业 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 激发兴趣,传承绘画艺术 深入细化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浅谈中考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就业心理落差及价值观转变的思考 初中生合唱教学实践与思考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前预习入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数学计算中应用竖式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三角函数教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贯标ISO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