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40639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D卷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作为此次演讲比赛的压轴选手,他一上台演讲,便旁证博引,讲得趣味横生,令人信服。B . 在俄国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大自然的夜是那么静谧、美好,使人产生无限的暇想。C . 假日里,西湖博物馆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驻足观赏。D . 智慧的人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及时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免重蹈复辙。2. (2分)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长沙橘洲音乐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烟火,把这个橘子洲头的上空映的无比绚烂。B .

2、 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C . 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趋之若鹜 , 电影院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D . 远亲不如近邻 , 很多老人与邻居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互助养老”的模式。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B . 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C .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D . 这部

3、小说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 。 , 。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A . B . C . D . 二、 新添加的题型 (共3题;共19分)5. (4分)根据提示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 (2)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生活志趣的句子是_,_。 6. (10

4、分)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神魔小说,历来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相信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请同学们结合西游记这部名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是用什么方法?结果怎样?(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请根据反方的辩词,写出正方的辩词。反方辩词: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着散伙。而且还经常拨弄是非、耍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7.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赛马选手如果把焦点

5、停留在障碍物以及输赢的结果上,往往使自己变得紧张起来,从而给赢得奖牌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再把栏杆看作是障碍物,注重赛马的过程与体验,融入现场的环境与氛围,反而能激发热情,赢得比赛。明确的目标固然能激发一个人去争取成功,但更多时候,享受过程和经历可以让成功来得更加容易。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三、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2分)8.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的化妆林清玄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

6、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

7、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多么有智慧的人啊!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一个枝节,

8、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

9、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而是要从内在里改革。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1)从全文看,标题“生命的化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文章第段中说“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怎样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段“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句话的理解。 (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A . 文章中“我”对化妆

10、师的情感经历了由最初的好奇轻视变成最后的致敬感慨的过程。B . 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C . 作者认为最高境界的化妆就是精神的化妆: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注意运动和营养,保证睡眠充足,从而改变体质,改善皮肤,使人精神充足。D . 从与化妆师的交谈中,“我”感悟到,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E . 全文以“我”对化妆的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平淡的生活是最美丽的这一主题,并流露出对这些人的惋惜之情。9. (9分)阅读如下文段,回答下列小题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

11、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第段主要的描写对象是_,其特征是_。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中的“_”字用得极妙,理由是_。

12、(3)划线句A采用了_的修辞手法,把景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_。 (4)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属于_(哪种比喻)。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试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比喻句:_表达效果:_。10. (2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手掌里的清凉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

13、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丫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

14、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

15、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2)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3)按要求品析语言。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