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406262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埔县数学协作组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省广东区域/学校大埔县田家炳小学学科数学活动名称有关三角形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时间2014年4月10日主题/问题有关 三角形课堂实践与研讨形式观课、评课、研讨、交流主持人房顺康 、钟志浩参与人员大埔县田家炳小学数学协作组全体成员:钟志浩、李细珍、刘细金、付艳琼、吴柳丽、何秀萍、黄双辉、林瑞花等参加了这次研修活动。田家炳小学校长房顺康也参与了研讨活动。活动设计一、初步认识三角形。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认识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称(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2)补充:顶点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

2、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二、探索三边关系。1理解“围成”的含义。(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2)生围(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4)质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5)小组合作研究(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2探究第一个条件:(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干和蓝边围成三角形?(3)交流并检验(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蓝边。3探究第2个条件。(1)固化条件1:4组判断(2)质疑:蓝边10厘米,

3、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4探究得第3个条件:(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2)讨论并验证(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5形成结论。(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6优化判断(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2)优化判断: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b.判断说理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

4、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3)巩固三、全课总结。四、解决实际问题。路线判断。五、拓展提高。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活动过程首先对何秀萍老师老师“Unit 3 Weather A.Lets spell这节课进行了观课。再根据听课情况对本节课进行评价交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活动反思或结果课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

5、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取名字、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

6、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3、巩固应用力图有梯度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实现预设与生成相和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然后进行分项的总结,可是,在一个班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

7、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习,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习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审核意见 学校(区域学科管理员):: 房顺康 日期: 2014.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