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路难》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路难说课稿吉林省双辽市第四中学 吴静一 教材分析:行路难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而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名篇佳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学习时在老师的
2、引导下,能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解读意象,体会意境,理解思想感情。但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古诗鉴赏毕竟是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近两年的中考试卷中,又出现了课外古诗阅读题,面对一首不熟悉的诗歌,独立阅读理解,学生往往还是觉得力不从心。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借助课内的篇目来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我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能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
3、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立足课本,多方拓宽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赏、悟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五、教学构思:本册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
4、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结合吉林省近两年语文中考古诗鉴赏试题的题型,2014年中考就有对词语的理解,场景描绘,诗人情感等方面的考查。所以我将这节课定位于“诵读鉴赏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六、教学过程:一课时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鉴赏诗歌的能力。2、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语文素
5、养。 (一)导入:李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所以我采取直接入题的方式,概述李白的经历来导入新课。课前预习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中找到的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想对题目进行简单的解释:“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以行路艰难比喻世事艰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二)抒情诵读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
6、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在诵读这一环节上我采取了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1初读,学生自读诗歌,正音,找出诗歌中的通假字、难字。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落实课标中“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要求,为下面准确无误的默写打下基础。 2.倾听作品 ,创设情境 再读,欣赏视频朗诵,学生个别读诗歌,体会美读。学生齐读诗歌,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和抑扬。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
7、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悉心默读,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要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就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在此处我想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注释先大概理解一下诗歌大意,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揣摩诗人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欢乐苦闷失意希望迷惘自信。教师阐述:短短82个字,生动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矛盾心理,情感
8、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是什么原因让诗人的感情如此激荡如此矛盾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之所以在此环节,插入教师简介写作背景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感受。是因为在解读诗人情感时,学生一定会对诗人的矛盾心理产生疑问,在此处适时地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对把握诗人情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可能找到林林总总的介绍,但我不准备让他们去读那些摘抄下的文字。而是自己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也不用课件出示,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有感情的讲给他们听,言简意赅,效果肯定比他们看自己找到的资料印象深刻。这样也便于节省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讨下面的
9、内容。 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 “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多年的梦想瞬间化为乌有,让诗人情何以堪。这首诗就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讲完后,我准备趁热打铁,说“此时此刻,假如你自己就是李白,面对如此境遇,把酒吟诗,
10、你会以怎样的情感吟诵出这首诗呢?4.竞读:男女生各选一名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5、再次齐读,注意把握感情。(三)感悟诗句之美2011年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讲这首诗之前,我会和学生共同归纳鉴赏诗歌常用的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归纳。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
11、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为了避免像原来一样教师提出很多琐碎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的局面,在归纳完方法后,我提出“用上述方法认真思考,赏析你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这一要求,这样就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具体的赏析诗句。我准备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赏析诗歌。因为是从自己喜欢的诗句入手,所以学生多半不会按诗句顺序来说。为了帮助他们更有条理地体会诗歌内容,我把全诗的诗句分了一下类。第一类是需要抓住重点词赏析的,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第二类是使用
12、修辞的,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金樽,玉盘写器皿华贵,美酒,珍馐写酒馔佳美。“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奢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这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自然景象,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反问)当诗人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
13、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只要学生提出一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牵出其他的诗句,集中分析修辞的作用。并可由此拓展其他诗歌中运用修辞的诗句有哪些。第三类是用典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表达诗人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大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
14、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也是本诗中的名句。体现作者自信乐观,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博大胸襟。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而本诗中修辞用典的现象在古诗中极其普遍,因此我就在赏析这句后随机拓展了关于典故和修辞的用法及作用的内容,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诗句,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中考对积累与运用的考查侧重经典名篇、名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这里我也做了对名句拓展延伸的设计。这样一来,虽
15、然表面上是学生畅所欲言,实际上教师是在宏观上掌控课堂进程,同时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这个环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四)生成追问,主题升华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
16、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五)背诵默写1、当堂成诵新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记诵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当堂记诵不成问题。我认为这一环节一定要在课上完成2、自检自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