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23714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陇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2) - 教育文库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 20222022年。 远期:20222022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陇南市行政辖区,即一区八县,包括武都区、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 2、中心城区规划用地范围:西起两水镇泥湾沟,东至汉王镇佛堂沟,南北至两山边坡线的河谷地带。东西长27公里,总用地面积约39.8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合理配置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创造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发挥城市区域中心作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改善

2、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近期城市化水平为30%以上,远期城市化水平为35%以上。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依托“两个中心”,建立“七个支撑点”,形成“两条经济走廊”。 依托“两个中心”:利用市区、徽成盆地现有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高效运作,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中心。 建立“七个支撑点”:即徽县、两当、礼县、西和、宕昌县、康县、文县七个县城,成为与两个中心协作配套、带动区域发展的七个支撑点。 形成“两条经济走廊”:即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现有国道212线及周边城镇,形成纵向经济走廊;依托规划天武和九武高速公路形成横向经济走

3、廊。 (四)城镇等级结构 1、市域中心陇南市区,市域政治、文化、物流中心,规划期末人口达到21万人,进入中等城市行列。 2、市域次中心徽成盆地,市域经济中心,规划期末人口达到15万人,进入小城市行列。 3、县域中心包括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文县、宕昌县县城,构建各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中心镇成县黄渚镇、红川镇、小川镇、纸坊镇,武都区洛塘镇、安化镇,徽县江洛镇、伏家镇、柳林镇,礼县盐官镇、石桥镇,文县碧口镇,康县阳坝镇,宕昌哈达铺镇、沙湾镇,西和长道镇、两当站儿巷镇。 5、一般镇其它集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 到2022年,建成与“两心三轴”相协调的城镇空间格局和路网结构,形成以

4、公路为骨架、铁路为动脉,航空、水运、管道为辅助,覆盖全市、贯通全省及周边的综合交通网络。 三、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 陇南市行政文化中心,山水之城、特色产业之城、商贸之城,交通枢纽,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2年中心城市人口预测规模约16万人,2022年约21万人。 2.用地规模 近期人均用地83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3.29平方公里,远期人均用地87.8平方米,建设用地控制在18.98平方公里之内。 (三)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为5大功能组团,形成“水系五城,绿满两岸”的空间布局,以旧城组团为城市商业区、东江组团为行政区、吉石坝组团为物流区、两

5、水组团为综合区、汉王组团为产业服务区,通过白龙江、滨江过境路、沿江绿带相互联系,结合两山绿化,构筑陇南市带状山水城市格局。 1、城市商业区:西起钟楼滩,东至东江水沟,包括旧城山、白龙江南岸。该区域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较大,通过内部改造,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形成商业服务中心。 2、城市行政区:西起东江水沟,东至栈道湾,包括东江、张家嘴、李家嘴。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城市门户(火车站)、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及商业会展中心,兼顾居住功能。 3、城市物流区:西起沟坝河,东至城关灰崖子村,以吉石坝及黄家坝为主体。铁路货运站在此布局,规划以物流仓储为主,同时配置适当居住和公

6、共设施用地。 4、城市产业服务区:西起汉王杨家坝,东至佛堂沟,高速公路设出入口。以产业服务、居住功能为主。该组团靠近万象洞,环境、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合理布置生态旅游用地。 5、城市综合区:西起两水泥湾沟,东至沟坝河,以两水后村、后坝为主体。规划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同时,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涵养区。 (五)城市生态绿地及景观系统 1、规划目标 规划期末达到或超过国家绿地相关标准要求,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塑造山水园林城市景观特色。 2、规划布局 (1)生态控制区绿地:重点控制南北两侧浅山区、万象洞风景区以及中心城区周边。 (2)公共绿地 城市公园:共建市级公园5个,即旧城区南北

7、两山山体公园、吉石坝公园、钟楼滩公园、滨江带状公园。 街头绿地:结合城市道路和桥梁设置街头绿地。 (3)防护绿地:规划在沿江和仓储用地边缘、部分市政设施外围、铁路及部分道路两侧,设置防护绿地。 (六)旧城区改造规划 1、按照“提升功能、合理布局、疏解密度、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解决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旧城焕发新活力。 2、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东江新区开发,对旧城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高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3、系统进行城市设计,强化空间构思和环境塑造,提高旧城区环境质量,建立和谐优美的城市景观和舒适宜人的商居环境。 (七)城市综合交通 1、城市对

8、外交通 以公路、铁路为主,航空为辅,建设高效便捷的市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成东江二级客运站,吉石坝二级货运站。 公路:规划区出入口,东西方向两端设国道212和兰海高速公路出入口,北向设武都至成县高速路出入口。兰海高速公路沿白龙江两岸穿行,设三个出入口,分别位于汉王、大堡和两水后村。国道212线市区局部线型进行调整,避免对市内交通的干扰。合理布置陇南客运场站,规划吉石坝陇南汽车站,吉石坝货运站,设置东江、两水客运站。 航空:建成陇南成州支线机场。 2、城市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 城市道路分3级,主干道红线宽34-40米,次干道红线宽2234米,支路红线宽718米。 (八)城市管线工程 1、城

9、市供水:估算规划期末城市总用水量8.8万吨/日。规划期末钟楼滩水厂供水规模达到3.4万吨/日,规划建设两水第二水源区,供水规模达到5.0万吨/日。 2、城市排水:规划远期平均城市污水量为7万吨/日。新建吉石坝、汉王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万吨,处理等级达到二级生化处理标准。 3、城市供电:建设汉王330KV变电站、东江110 KV变电站,保留两水110KV、东江35KV、灰崖子35KV变电站。 4、城市电信邮政:新建改建两水、吉石坝、东江及汉王电信、邮政支局。 5、城市广播电视:2022 年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5万户以上。 6、城市供热:规划远期城市采暖总

10、热负荷为810MW,供热输配系统采用一、二次热水两级系统,通过换热站将高温热水交换为95-70低温热水供给用户。 (九)城市抗震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规划市内避震疏散场地面积按人均1.0平方米计算,合计约21万平方米。 (十)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综合 1、防洪: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陇南市区为三等设防城市,市区白龙江干流两岸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 2、滑坡防止措施:采用检测预报、绕避支挡、削方减荷等预防治理措施。 (十一)城市综合防灾 1、消防:增设两水、东江、汉王消防站,规划远期城市共设置消防站4座。 2、给水:规划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管

11、网供给。 3、人防工程:规划城市所需人防工程面积2022年达到1.26万平方米。 (十二)城市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 1、城市环境卫生预测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2022年约230吨/日,粪便产量约1.9万吨/年。 2、环境卫生设施 公共厕所:规划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繁华街道公厕间距300500米;一般街道间距7501000米;旧城改造区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设置。到 2022 年,市区共设置公厕65座。 垃圾箱:规划远期按服务半径70米设置垃圾容器间,安置不同标志的活动垃圾箱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废物箱:废物箱间隔按照商业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的标准设置。 垃圾转运站:规划

12、按服务面积0.71.0平方公里设置垃圾转运站,至2022年,全市共设置 20座小型转运站。 垃圾填埋厂:垃圾填埋厂规模按照15年填埋容量约128万吨设计。 3、环境保护 规划到2022年,城市废水处理率达90%,废气治理率达95%,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利用率达95%,气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率达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 附:规划图纸 1、规划区界定及空间管制图; 2、土地利用规划图; 3、对外交通规划图; 4、道路系统规划图; 5、陇南市城镇体系规划: 01、区位分析图; 02、市域空间管制规划图; 0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04、市域城镇职能规划图; 0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06、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规划图;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