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2361788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中的红屋顶》教案及教学反思(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美术备课表八年级下册 备课人 :赵成伟 备课时间2014 年3月6日课 题第4课视觉中的红屋顶授课时间4月7日4月18日课 型造型表现课 时第1课时授课班级初二18班内 容 设 计教学目标知 识 与能力目标能够了解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对比传统与现代的西方绘画风格与技法。方 法 与过程目标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 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了解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情 感 与态度目标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特点与传统主义画派的区别。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

2、物象的感受。教 具准 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二、出示图片:教 学 过 程你能给蒙娜丽莎 尝试添加一些东西(如胡子等),使其更有趣吗? 3分钟完成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的速写作品。 “在现代西方艺术史上就有一位大胆创新的的现代派艺术家,在达芬奇的肖像名作上(印刷品)进行改变,创造了一种新的形象。”展示杜尚的LHOOQ和蒙娜丽莎 。我们今天就来感受现代派和现代派的作品:古典主义画派:尊重客观,不用主观的态度及夸张的线条和色彩做艺术方面的表现。印象派:注重对光和色得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现代派: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

3、艺术创作中,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体现创新精神。媒 体 运 用视频短片投影仪作品图片第16 页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 学 程 序教 学 活 动 设 置媒 体 运 用三、小组比一比(分析评价现代派作品的绘画语言)五、小结:六、布置作业:小组以合作方式分析课本作品,看看哪组更能合理的对作品进行评价。 第一组:蓬图瓦兹的红屋顶用明暗突出物体的外形,以几何形概括房屋的结构,省略细节,注重块面秩序。第二组:街用点、线、面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体现韵律和节奏感,房屋有如童话。第三组:塔楼用线条构成画面,用平面处理物象,物体和谐共存,具有天真、稚气之美。第四组:生动的风景用线、面的几何化来概括物体,色彩使

4、用单纯,作品有一种装饰美感。前面我们欣赏了以描绘蓬图瓦兹的红屋顶这个题材为主的美术作品,他们都是西方绘画大师的杰作,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了解了许多艺术流派和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我们知道了西方绘画史的发展脉络,从古典主义画派到印象派再到现代派。特别是现代派包括众多的艺术流派,有野兽主义:代表人物 马蒂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 康定斯基;立体主义:代表人物 毕加索;未来主义等等。这众多流派虽然他们的绘画风格迥异,艺术特点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绘画语言点、线、面、构图、色彩。画家使用的线条、色彩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对所描绘物象的理解和在认识。现代派绘画

5、拓展了人们审美的想象空间和联想思维。咱们再来欣赏几幅作品,你们说说他们是属于哪个画派的作品。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运用所学的现代派绘画语言,改画一幅景物。蓬图瓦兹的红屋顶街塔楼生动的风景媒体课件媒体课件第 17 页作业与课堂评价“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用心体会,在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新奇而又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艺术作品。板书设计第4课 视觉中的红屋顶风格:创作的基本方法: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教学回顾与反思 1、环节流程“头实后虚”。 从一开始的图片导入,再到对书本中的三幅作品进行比对,这一流程果断而且贴近课题,对接下去的环节起了个好开头;但后面环节的设计却直接抛开了课题,“红屋顶”没了,欣赏过程中也是在重复前面的东西,意义不大。 2、活动过程存在许多不足。为了增加课堂氛围,也为了加强学生对立体主义艺术特点的认识,加入了一个吉它拼贴活动。在分割时,剪的线条太单调,缺少线条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到吉它本身颜色与黑板的一个对比,导致视觉感不突出;学生拼贴过程中对于物体的构图没有讲到,导致整个活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在反思中进步,就在反思中“沉沦”。第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