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235330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2、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些多,主要包括(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 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课程的内部因素等。3、隐形课程具有什么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 量化性.4、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 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 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

2、括地方课程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除了上述因素外,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 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6、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按照迁移性质不同,可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2)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 直迁移;(3)按照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按照迁移 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

3、迁移.7、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8、简述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2)情感倾向趋于定性(3)情绪的强烈性(4)情绪的易 激动性(5)情绪的两极性明显(6)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7)情感的 开放性与纹饰性相交织。9、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行为塑造法(4)认知疗法(5)来访者中心疗 法(6)理性情绪疗法。10、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

4、)良 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11、品德的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行动等四种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12、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学生的内部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品德心理矛盾,是 个体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产生 的新需要与原有品德结构的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 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思想矛盾想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因 此,学生内部矛盾斗争过程,也是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5、这一要求教育者高度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2)德育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德育的任务,不是也 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只能根据受教育者内部矛盾的转化 规律,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13、贯彻德育的方向性原则有哪些要求?方向性原则,及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 本原则,是我国中学德育性质的最突出的表现。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6、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3)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14、列举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集体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15、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哪些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真题:1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 保留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文化

7、交流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 造文化的作用.17、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专研教材, 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专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同时 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其次,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第一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第二 是课题或单元计划,第三是单元计划,即教案。18、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有以下几 个方面:心理压力源:(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 等,

8、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生理压力源:(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社会压力源:(1)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2)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3)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19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 静;其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2) 运用有意注意

9、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容易集中;另一方 面,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要着重培 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 式,保持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例如,上课之初教 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已形成无意注意;在讲 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担当讲到重点难点时, 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以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应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有

10、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要根据注意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20、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防止单一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转化的内在机制。21、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现 状。(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3)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4)要吸取原有血脂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22、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者的需要和

11、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 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 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得就越多。(3)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 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是有限度的, 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4)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23、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评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他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12、情绪的产生 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 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 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 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24、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基础性。(3)注意务实性.(4)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5)要表达确切。(6)强化联系性。25、简述贯彻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校长、班主任、各科老师和全体职工,

13、要 形成教育的合力。(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 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及时和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现状,指定相互 配合的方案,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 前后连贯一致。要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26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7、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

14、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 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28、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 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29、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 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产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 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30、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1) 创设

15、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激发水平。(3) 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 合理设置课程,适当组织学习竞赛。(5) 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 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31、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包括:(1)基础能力素养:A、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 养);B、语言表达能力素养: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2) 专业能力素养:A、教学设计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研究能力(3) 心理素养 (4)身体素养。32、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 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 主旨的学习领域。(3)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 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4) 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 技术素养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