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2348724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众媒介中的本土性标志、危机与重建-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本土性的特点、呈现及其危机与生态重建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邵培仁 夏源(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摘要文化本土性的意义不仅表明人生活的处所和环境,而且反映了人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的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符号性与语言性的特点,大众媒介在“本土性”的坚守与重塑中能够透过处所和身份的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媒介集团通过实施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传播战略和伎俩,会极大的淡化本土性、消解本土性。要重建本土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和大众媒介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探寻、价值体系

2、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竞争尺度的把握和传播战略的调整,强化和突显本土性,激活本土意识,从而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关键词 媒介地理,地方,尺度,本土性,文化理论,媒介空间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本土性文化面对无差别的、同质性的全球性文化和压缩性的、爆炸性的、甚至是恶意生长的传播世界,正在陷入困境、遭遇危机。体现本土(国家)个性和地域特色的内容正逐渐被淡化和削弱,由中心挤至边缘;而全球性通过对本土性的侵蚀和消解,也由外围进入本土性的核心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快消除和打破全球性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如何坚守和继承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

3、优秀传统?如何保证本土性文化不被全球性“他者化”?如何通过激活本土性、地方性文化因子拯救中国的主体文化?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旷日持久,而且需要几代人都予以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不应成为人们推迟研究该问题的正当理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情况最终会证明,是我们所推迟解决或忽略不管的问题,而不是尽了力却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反过来使我们遭殃。”T.S.艾略特著: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陈常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页。本土既是幸福的家园,也是战斗的堡垒。它能生长出推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积极力量,也会成为滋生思想保守、政治混乱、社会不稳、文化倒退的一个

4、祸源;它能让我们在原来熟悉的情境和记忆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也会遮挡和模糊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清远方的风景和道路。媒介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的优秀本土性的坚守和弘扬中,在本土性的再生与重塑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媒介呈现出的无差别的全球性文化削弱了本土性文化的影响力,淡化了文化本土性;另一方面,媒介也能够通过对本土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记忆与阐释强化和突显文化的本土性。一、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文化本土性的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第一产业里就有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还有基于本土性的金矿、铜矿、铁矿、煤矿、油田、汽田等第二产业,更

5、有基于本土性和地方性的燕赵文化、秦晋文化、关东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两淮文化、江西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云贵文化、青藏文化、新疆文化等特定区域文化,人类传播史上的秧歌、渔歌、牧歌、山歌和石刻、木简、竹简、“泥版书”、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纸草书卷、羊皮书卷等传播形态和传播媒介,也是源于特定地理位置的本土特色和地域差异。邵培仁:媒介地理学: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之间,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何群:人与地

6、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5卷2010年第1辑,第5页。因此,本土不仅是人类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生产基地、供给基地,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基地、维护基地和塑造基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要打上本土的烙印,人的生活经历总会通过某一个地点而延伸开来,并成为本土记忆和文化记忆。但是,本土对于人们的意义并不仅限于经验和生存的范围,而是超出本土和地点的物质含义,成为一种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和身份意识的依据,成为人类由此出发甚至于叶落归根的原点。北京、纽约、伦敦、巴黎,并不仅仅是指某一具体的地点,或者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实体,还是代表与其相关的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

7、系与价值标准。这种独特的文化体系与价值标准,既吸收本土的水分和营养,也接受外来的阳光和雨露。可以说,它是本土性与异域性、地方性与全国性(全球性)的有机化合物,但本土性和地方性无疑是其主干和根基。本土性的意义不仅仅表明人生活的地点、处所的风格与特色,更多的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文化的认知、情感和定位。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本土性是确认自己身份和位置不可忽视的存在,每个人的成长都与一系列特定的地方(如家庭、家乡、学校、城市、国家等)相联系。本土犹如系物桩,拴住同一本土的人与时间连续体、历史共同体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情感、身份和主体文化。本土性是决定中国文化主体性及其发展命运的最根本性问题。如果人类与本土

8、的关系受到威胁和破坏,那么多年来甚至于几千年来人类与本土之间所形成的本土性文化以及人的地方特征也将遭到威胁和破坏。如果我们不注重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放弃了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个性特点,我们就会成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地和传媒殖民地。了解、认同和记忆本土的历史、特性与文化,使其同全球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个地域或地方文化有所区别和差异,一个重要的捷径就是找出并突出和强化它的文化本土性的特点与表达,并予以坚守和传承。文化本土性的特点既是特定地域或民族对文化本土性的自我指涉,二是全球性文化或其它地域、民族对某一地域与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性认知与指认;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同历史与

9、现实紧密联系,也是具体的、主观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同特定的集体记忆、媒介记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成果,故有多少个民族和地点就有多少种文化。文化本土性首要特点是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本土性是指寓于特定的“地方文化”之中的创造性和差异性,“具有各自独特的传统的有形和无形的表达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2009年,第8页。,也是指处于“多种文化”交汇地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文化就既是一种有异于其它文化的特色性文化,也是一种蕴含了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统合性文化,并且仍然在继续吸纳和融合全球文化以及其它文化的优秀养分。文化本土性是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

10、现,也是在各民族、各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生态中养成的。优秀的本土文化还都具有遗传性和传承性。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有着巨大的行驶惯性。文化基因一旦生成,即具有强大的传承性和生命力,除非一个民族经受重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否则文化基因的变异是不容易发生的。文化殖民主义和全球性正是以硬性或软性的方式,来淡化甚至清除本土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等遗传性和传承性基因,从而达到消灭弱势文化、建立强势文化的统治地位的目的的。因此,一种文化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搞清文化基因密码,坚守文化基因的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

11、性和时代性反映文化本土性的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性代表着历史与个性,文化丧失民族性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时代性代表着现实与需求,文化偏离了时代性也就远离了当下特点和大众口味而失去与他族文化竞争的优势。因此,民族性和时代性不仅是优秀本土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基本要素,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重建必须确立的双重价值坐标。文化本土性的呈现与传播离不开符号和语言。符号和语言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文化的最佳载体,更是人类生命演化漫长进程中创造的可以优化生命品质、磨砺人类精神的特殊“武器”。“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是

12、祖国统一的混凝土。语言绝对不只是语言问题,它深入个体的意识、思想和情感,也涉及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更关系到国家的认同、形象和尊严。 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如果某种语言符号消失了,那么它所负载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二、作为文化本土性的载体与表达形式文化本土性和地方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文化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凡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都是这种文化载体。由于它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

13、广泛、突出的代表性,有许多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余也鲁教授说:“一块恐龙头骨的化石,经过人类学家的观察,能把埋藏在地里已一亿年的古老信息带给现代人。”余也鲁主编:从零开始回到历史,回到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同样,我们从历史文化遗产中,也许既能体察人类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精彩,又能探寻到现代文化孕育和形成的原始信息与历史线索。那些地方语言、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民族习俗、地方节庆、民间礼仪、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都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化石与载体。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本土和地方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地方特色、民族个性、本土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代代相传

14、,不断创新,让出生和成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本土记忆,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也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文化本土性和地方性除了通过富有特色的物质实体或非物质手段呈现,还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制造“文化标签”的形式展现。这不仅可以增强、弘扬地方性和本土性,也是提高自我显示度、区别性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中的地方性节目(包括方言节目)、报刊中的本土性内容、地方风俗和礼仪、民族语言与艺术,甚至也包括一些亚文化群体在建筑物上的“涂鸦”,这些既标明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也表明了自己的领地与身份。对一个地方和媒体来说,要为自己制造身份识别的标志,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发掘具有中国文

15、化特色、历史底蕴、时代风貌的特色内容和表现形式,用基于本土性和地方性的内容和形式来为自身制造“文化标签”。标志性建筑是本土性最为显著的文化标签,是地方文化的精髓与象征。标志性建筑作为文化的容器,它承载、凝聚的不仅是建筑师的风格,而且是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百宝箱。不同面貌的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地区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与天安门一起,成为城市的标志;自由女神像不仅作为纽约的标签,也是美国的精神象征。因此,那些历经了风雨的标志性老建筑,正是张显本土性的最佳载体。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建筑的保护和留存,依靠的是时间和历史的成本,是城市记忆和文化记忆。随

16、着那些著名老建筑和那些普通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甚至有些破旧的老厂房或名人故居的拆除,不仅城市的历史、文化消逝了,城市的多样性、本土性也荡然无存。没有从这些老建筑,文化的本土性就无法以一种实体的形式体现出来。正是借助这种作为地方文化见证的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老街区、老建筑,地区间的文化多样性和差别性才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大众媒介在维护本土性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与追溯那些最能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痕迹,从中突显其鲜明的本土性。在本土性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而逐渐消退的今天,为了重塑本土性,一些城市兴起“复古风”。大量新建仿古建筑,在其极具现代感的高楼大厦之上加盖翘角屋顶,以形式主义和拼贴手法生硬地追求城市历史的表面特征。这样并未真正体现出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而只是一堆表面的、没有个性的迷乱符号,反而导致本土性和多样性的沦丧。另一方面,媒介对于“异国情调”的过度渲染,使得许多城市刻意仿制、建造异国或异地的景观,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