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0KB
约15页
文档ID:552343238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_第1页
1/15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一、评价框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的评价从上平台用平台 的机制保障、应用基础、应用情况、应用成果、应用效益5个 方面展开,分别对应战略与组织、基础条件、平台应用、业务 创新和效能效益5项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20项二级指 标、34项三级指标,见图1和图2E效能效益曰竟爭力D业务创新C平台应用B基础条件A战略与组织D1&宇ft管理口>»誉上云C2业务上云D3智胡*生产oiKwsk延伸ST」三圾指标(34项〕-A1.1战略制走与执行A1敷学比战睛A2.2人员保陽B2.1网络禎盖情况»4 1信息安全C1.1渥备上云規模E1.2业务奴率E1.3产品质虽——E1.4服务水平E1.5应急响应E21成本降低BZ.2两络融台水平8?.3标识解析基础63^1数抵据尚惶連二级指标 (20 项)A21组织设置E3.1节能南IA3.1资金投/E2.2奴益増长B1.1设普数字化B1 2设备联网—E1.1硏发能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缰效评价指标体系S3数据基础首理B4信息安全—C1设备上云C2业务上云C3工itAPP应用与创新C4边云协同—C5大数据15掘应用数宇化営理 D2网络化协同 D3智能化生产 D4牛鮭邃制D5服务化画申E1藍争力C4,1边缘哋厘能力 匚4.2边云协同水平C5.1大故据析值挖昭能力 C5.2工业知识沉淀曩用D1-1数抖管里水平■D2.1网■协同水平■D3.1智罷化生产水平D4.1个性化左制水平D5.1服务化圈申氷平图2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二、三级指标)(一)战略与组织及人员配备情况;c)企业围绕上平台用平台,相关资金投入的适宜性和持续性。

二)基础条件基础条件主要评价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具备的各类基础条件,包括设备基础、异构网络融合、数据基础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重点考察:a)企业设备的数字化和联网水平,是否能够为企业开展设备上云提供基础支撑;b) 企业网络覆盖情况、异构网络融合水平、标识解析应 用情况等,是否满足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网络需求c) 企业围绕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规范化数据管理 采取的措施以及覆盖的范围;d) 企业围绕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的信息安全保障 能力建设情况三)平台应用平台应用主要评价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应用和服务的水平,包括设备上云、业务上云、工业 APP 应用与创d) 企业现场部署的边缘节点处理能力和边云协同水平;e) 企业依托平台实现工业大数据挖掘及应用能力,以及 工业知识沉淀与复用情况四)业务创新业务创新主要评价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的业务 模式创新情况,包括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 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方面重点考察:a) 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据驱动的组织管理、资产数字化及管理、业务线上运行管理、智能决策等数字 化管理情况;b) 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化协同设计、网络化协同生产、产业链协同一体化运作等情况;c) 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智能化生产排程、生产 过程自适应控制、工艺智能优化、质量智能检测等方面的 情况;d) 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精准获取个性化需求、开展 个性化设计、组织柔性生产、实现客户全流程参与等方面的情 况;考察:a) 企业在研发能力、业务效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应 急响应等方面的竞争力提升情况;b) 企业在成本降低、效益增长等方面的经济效益获取情 况;c) 企业在节能减排、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提升情 况。

二、评价指标体系 围绕评价框架中战略与组织、基础条件、平台应用、业务 创新和效能效益 5 个方面,共细化形成 51 个采集项,详细内 容见表 1表 1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采集项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 个)三级指椒34个)采集项(51项)题型A战略与 组织A1数字化战略A1.1 战略制定 与执行将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纳入企业级数字化战略的情况:□A:有上平台用平台的意愿,尚处于考察了解阶段□B:已考虑开展上平台用平台相关工作,但尚未纳入企业级数字化战略规划□C:将上平台用平台纳入企业级数字化战略规划,形成了 1-2年内短期的整体实施方案□D:将上平台用平台纳入企业级数字化战略规划,形成了 3-5年内中长期的系统性实施方案,设立了阶段性目标单选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的数字化战略执行情况:□A:尚未执行□B:已按规划开展上平台用平台相关工作□C:已按规划开展上平台用平台相关工作,且已取得初步成效□D:已按规划开展上平台用平台相关工作,且阶段性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平台应用成效显著单选A2组织 和人员A2.1 组织设置A2.1・1企业围绕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A:未配备专职人员或部门,主要由第三方服务商推动上平台用平台工作□B:作为部门级任务,由独立部门推动上平台用平台工作□C:作为一把手工程,由企业决策层统筹推进上平台用平台工作□D:新建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并对外提供市场化服务 □E:以上均不符合单选企业的组织模式:□A:科层制组织模式□B:矩阵式组织模式□C:流程化组织模式□D:网络化组织模式单选A2.2 人员保障掌握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技能的员工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 %填空A3资金投入A3.1 资金投入B1设备基础B1.1 设备数字化B1.2 设备联网B基础条件B2异构 网络融合B2.1 网络覆盖情况□A:□B:□C:□D:□E:□A:□B:□C:□D:为提升员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技能及水平,采用的措施有:培养全员意识,宣贯普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政策体系、理论知识、应用价值等 开展员工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及评估,提高员工应用平台服务的技能水平 出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相关的考核激励措施,并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充分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和工具,鼓励员工主动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践 以上均未采用企业围绕上平台用平台,在资金投入方面与以下哪种情况最为符合:无相关资金投入未做资金的统筹安排,上平台用平台相关的资金来源分散围绕上平台用平台规划,将相关资金投入纳入年度财务预算,进行统筹安排围绕上平台用平台规划,设立企业级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持续性投入,并对资金使用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A3・1・2上一年度,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相关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 %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相关投入指:企业围绕上平台用平台开展的平台开发运维、内外网络改造、设备联网改造、 解决方案购买实施、工业APP和工业微服务订阅、软硬件采购、培训宣贯等产生的资金投入。

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注:数字化生产设备是指具备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的生产设备待实施数字化改造的“哑”生产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单选填空填空填空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企业能够解析的工业协议种类占企业所有使用的工业协议种类的比例:B2.1 ・1□A:□B:□C:□D:□E:企业内IT主干网的覆盖率:0%-20%20%-40%40%-60%60%-80%80%以上注:主干网络是企业内所有通信、信息化系统连接的承载体,负责本地网络的贯通及本地网络与广域网的连接□A:□B:□C:□D:□E:在生产区域,工业通信网络(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等)的覆盖率:0%-20%20%-40%40%-60%60%-80%80%以上填空填空单选单选B2.2 网络融合水平B2.3 标识解析基础多选单选多选单选多选企业采用的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包括:□A: 5G□B: IPv6□C:窄带物联网(NB-IoT)□D:时间敏感网络(TSN)□E:工业软件定义网络(SDN)□F:工业无源光网络(PON)□G: 以上均无企业异构网络融合情况:□A:不同通信方式、网络接入手段不能互联互通□B:实现部分网络形式的互联联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的整体性能□C:实现了不同网络的全面互联互通和集成,可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网络技术优势提升网络性能企业标识解析系统的主要功能:□A:标识注册□B:标识解析□C:标识数据管理□D:标识应用□E: 以上均无企业标识解析系统的应用情况:□A:标识解析相关功能未投入使用□B:标识解析系统尚未接入国家标识解析体系,标识解析的相关功能仅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使用□C:标识解析系统尚未接入国家标识解析体系,标识解析的相关功能可用于跨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管理或产 品全生命周期服务□D:标识解析系统已接入国家标识解析体系,且可通过标识解析节点开展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家的数 据共享共用企业应用的标识解析技术:□A:无□B: DNS□C: Handle□D: OID□E: Ecode□F:其他解析技术: B3数据 基础管理B3.1 数据基础 管理B3.1・1企业实施的数据规范管理的措施:□A:元数据管理□B:数据标准化管理□C:数据集成管理□D:数据分类分级管理□E:数据质量管理□F:以上均无多选企业进行数据规范管理覆盖的范围:□A:产品数据□B:研发设计数据□C:生产数据□D:经营管理数据□E:外部数据□F:以上均无多选B4信息安全B4.1 信息安全为提升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已开展的工作包括:□A:具备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开展相关安全防护、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 急响应等□B:部署设备和控制安全防护措施,开展各类生产装置、工控主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及其控制协议、控制软件等 的安全防护□C:在内外网改造过程中落实有关安全标准、开展安全评估,并部署网络安全设施□D:开展工业APP应用安全评估□E: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转移、删除等环节的安全保护要求,建立数据防窃密、防篡改和数据备份等安全 防护措施□F:以上均无多选C1设备上 云C1.1 设备上云 规模实现上云的工业设备数量占企业工业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注:实现上云的工业设备是指实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并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工业设备。

填空C平台应 用C2业务上云C3工业APP应用与创新C4边云协同□A:C1.2 设□B:备云端□C:管理□D:□E:□F:C2.1 业务云端运行□A:□B:□C:□D:□E:□F。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