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33517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7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阅读题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

2、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 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 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

3、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

4、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 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

5、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 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 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

6、地域文化修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 的高地。(选自新华文摘2015 年版,有删改)1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 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B 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 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C 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 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7、D 乡贤文化的教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修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言, 历史的逻辑,可感知的乡贤事迹,可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解析:选 A “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 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 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B 乡贤文化的教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 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C 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

8、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 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D 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 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解析:选 C C 项中“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第四段说 “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 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 界来”,由此可知,审视评价乡贤文化的视角与一般文化是有区别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 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

9、大。B 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 从 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C 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 存,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D 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 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解析:选 C “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由此可知,文献流失、文物毁灭只会让

10、乡贤文化无法“看 得见”,并不会使其消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 10 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

11、,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 年 3 月 18 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

12、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 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

13、,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 被“赦免

14、”,幸存下来。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 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