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 ,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第一类、病毒类一、对虾杆状病毒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2、症
2、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
3、也偶尔发生。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二、桃拉综合病毒病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2、症状及病理变化: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
4、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有一定的抵抗力。3、流行情况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4、诊断方法: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
5、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第二类、细菌性疾病一、幼体弧菌病1、病原:从患病幼体分离出的弧菌有:鳗弧菌、海弧菌、溶藻酸弧菌、副溶血弧菌等,除了弧菌之外还有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因为最常见的是弧菌,所以成为弧菌病。因为病菌主要发现在血淋巴中,所以又称为菌血病。上述各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基本相同。2、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幼体游动不活泼,趋光性差,病情严重者在静水中下沉于水底,不久就死亡。有些病情进展缓慢的个体,在体表和附枝上往往有些病情进展缓慢的个体,在体表和
6、附枝上往往粘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污物。但是在急性感染中,体表一般没有污物附着,并且有污物附着的也不一定是弧菌病。3、流行情况:从无节幼体到仔虾都经常发生,但以Z2以后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Z2之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残饵污染水体,滋生细菌所致。完全投喂活饵料的育苗池发病率显著低。该病一般是急性发作,发病后一两天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4、诊断方法:诊断时取游动不活泼或下沉水体的幼体至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洁海水和盖玻片,在400倍显微镜下,就可看到细菌在幼体体内各组织间的血淋巴中活泼游动,在身体比较透明的地方最容易看到,到糠虾、仔虾期有体较大,透明度降低,有时需要轻压盖玻片,甚至将幼体
7、压破后才能看到细菌。有时在患病后下沉的幼体中寄生有许多纤毛虫,这是幼体的活动能力减弱之后纤毛虫才钻入体内的,不是原发性病原。5、防治措施:预防措施1) 育苗池在放软之前应充分洗刷干净并用药物彻底消毒,特别是曾经发生过弧菌病的池塘更应严格消毒。消毒药物可用浓的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溶液。2) 育苗用水最好经过沙虑,保持水质清洁,并在池水中接种有益的单细胞藻类,例如金藻或角毛藻等。3) 不要产软和育苗在同一池塘中,以免亲虾将病原体带入育苗池,以及软液污染水质。4) 放养密度不要过大。5) 保持水质清洁6) 投饵要适量,将每天的投饵量分为多次投喂,防止过多的剩饵沉于水底,腐烂分解,污染水质、滋生细菌。7)
8、 每天早午晚各到池塘观察一次幼体的活动情况、吃食和发育情况。8) 在流行病的高峰期可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要防止滥用药物或施药的时间、剂量和方法不当,引起细菌的抗药性。9) 发病池塘所使用的工具最好应专用10) 病后幸存的幼体若不多,不要贸然合池,除非是同一种病。治疗方法:1) 可用抗生素按照使用说明全池泼洒,用药方法是先换水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然后将所需药物加水拌匀后均匀全池泼洒,隔24小时后再换水,再泼药,这样连续3次一般就可治愈,严重的话可再用13次。2) 病情较重者,特别是对虾幼体消化道内有大量细菌时,应在全池泼洒药的同时将药物混合于饵料中投喂。可将土霉素按每千克鸡蛋0.51g药的比例混合
9、均匀,蒸成蛋糕投喂。连喂3天,也可用氟哌酸按0.050.1%的比例或用复方新诺明按0.10.2%的比例混入饲料中投喂。3) 把丁香、金银花等中药粉碎至100目,使用前开水浸泡,并加适量粘合剂,按比例喷洒于对虾颗粒饲料上,用于预防弧菌病,可明显改变对下机体的免疫水平。二、幼体肠道细菌病1、病原:病原为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不能动,分类地位不详。2、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幼体游动缓慢,趋光性差,严重者下沉水底 。从外观症状看与弧菌病相同,在低倍镜下检查,可见幼体胃部有成团的淡黄色菌落,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菌排列整齐,不动,菌落外有菌膜包围,以后菌落逐渐增大,延伸至肠内,将其压破后细菌成片,但不散开,
10、在疾病的后期可看到幼体的体表有污物附着,中肠内或组织中有时有细菌游动,这些游动的细菌估计是继发性感染的其他细菌。糠虾幼体患病后往往在中后肠内还有积食。3、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个别育苗场的中国对虾幼体身上。但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两天内可达95%以上。一般从蚤状三期开始发病,到糠虾三期时大部分死亡,少数幸存者变为仔虾后才治愈。但也有从蚤状幼体二期就开始发病,也有的拖延到仔虾后仍陆续死亡。4、诊断方法:将患病幼体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疾病初期,在低倍镜下可发现在幼体的胃部有淡黄色的菌落,在高倍镜下可见菌落内排列整齐、不动得细菌,菌落的外围有一层薄膜,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菌落逐渐扩大,延伸至中肠内。
11、将幼体压破后,菌落也不散开,相连成片状。5、防治方法:预防措施:育苗池及一切育苗设施和工具均应彻底消毒,蓄水池中的水可用0.8mg/l的漂粉精消毒。发病池中的所有工具要单独使用,不得不混用的话可用10mg/l的漂粉精溶液浸泡十分钟后使用于其他池。治疗方法:此菌对一般抗生素的抵抗力很强,使用下列药物比较有效,但也很难治愈。1) 红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mg/l的浓度,每二十四小时使用一次,连泼三次,同时按0.05%的比例混入鸡蛋中作诱饵,连续投喂三天。2) 吡哌酸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同上。3) 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各占一半,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成合剂的23mg/l的浓度,每十二小时
12、一次,连泼35天。同时在每千克鸡蛋中加吡哌酸0.050.1%,做成蛋糕投喂,连续35天,此法在发病初期效果明显,但到后期使用效果不明显,可能是与细菌对青霉素和链霉素容易产生抗药性有关。三、荧光病1、病原:弧菌,有报道为哈维氏弧菌(绿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为短杆状,略微弯曲,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呈蓝绿色。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游于水的中下层,糠虾及仔虾弹跳无力,趋光性差或呈负的趋光性,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身体发白,尤其是头胸部乳白色,濒死或死亡的幼体在夜间或黑暗处会发荧光,荧光的亮度随发病的程度及幼体大小而不同,发病早期
13、看不到荧光,当幼体处于濒死状态,即可见发微弱的荧光,幼体死亡后荧光最强,约可持续十多个小时,直到尸体分解后才看不到荧光,成体发病先是在头胸部、腹部的腹面发荧光,严重时全身都发荧光。病虾的触须断、摄食减少或停止,缓慢游于水面池边,反应迟钝,镜检可见体内充满细菌。夜间可见病虾身上发出光亮,晚上熄灯观察,宛若流星遍地,在明光下,可见发光幼体其附枝部分已部分或全部变白,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活力减弱,行为异常,进而伏底或侧卧,无抗逆流能力,随波逐流,最后虾频频抽动,沉底死亡。将发光生物在显微镜下镜检,多为濒临死亡的仔虾,是病虾本身发光,在病虾上找不到夜光虫。可发现在幼体头胸甲下、鳃部、肝胰脏、消化道乃至肌
14、肉都有大量细菌在活动。3、流行情况:育苗场中很常见,尤其到了仔虾阶段。幼体发病多在夏季雨季,因为有大量有机物被冲到海水中,温度高时,海水中大量有机物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引起疾病。4、防治方法:同菌血病。经实验,先用百碘消毒,再用速宝贝效果较好。四、丝状细菌病1、病原:丝状细菌最常见的为毛酶亮发菌,此外还有发硫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头发状,不分枝,基部略粗,尖端稍细,一般基部直径为2.5um,尖端为1.52um,长度在各菌丝中相差悬殊,从几微米到500um不等,菌丝一般透明无色,但有时发现菌体内呈颗粒状,这可能是较老的菌丝。菌丝基部的附着处并无根状结构,但有粘液物质粘在菌丝和附着基物之间。这些物
15、质被认为是细菌自身分泌的。发硫菌所需的能量来自硫化氢的氧化。2、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附着在对虾的各期幼体的鳃和体表各处。它并不侵入虾体内,也不吸取营养,但可能会分泌毒素到虾体内,而且附着在鳃上的丝状细菌菌丝之间还往往附着有很多原生动物、单胞藻类、有机污物等杂质,它们会阻碍呼吸,且如果体表和鳃表面丝状细菌过多时会对蜕壳造成机械阻碍,且由于缺氧,往往会造成无法蜕壳死亡。3、流行情况:丝状细菌不仅着生在对虾的各个时期,而且在海水鱼类的软上、其它虾蟹等海水甲壳动物的各个生活阶段以及海藻上都有发现。丝状细菌的发生与养虾池中的水质和底质有密切关系。池水和底泥中含有机质多时最易发生,因此,丝状细菌可以作为水质
16、污染的指标。丝状细菌往往与聚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和壳吸管虫、莲蓬虫等吸管虫类同时存在,这就更加重了它的危害性。丝状细菌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春季对虾产软时开始,一直到秋末冬初对虾收获时都可发生,但主要在89月的高温时期。4、诊断方法:虾软和幼体患病时将其整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镜检,养成期的虾和越冬亲虾患丝状细菌病时,主要捡取一部分病虾鳃丝做成水浸片镜检,丝状细菌的菌体较大,在低倍镜下就可看到,但要确诊必须在高倍镜下看其菌体的结构。5、防治方法:预防措施:主要是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即在放养以前要彻底清除池底并消毒,在养殖期间要饲料营养丰富,投饵适当,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和生长,蜕皮时丝状细菌就可随着老的甲壳一起脱掉。另外放养的密度勿过大,要经常换水。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