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从“做”中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32793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从“做”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述从“做”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述从“做”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述从“做”中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述从“做”中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从“做”中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从“做”中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从做中学”含义明日之学校写于1915年,为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与其女伊夫林合著。此书,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改革之潮流与经验,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自然发展”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此让儿童自由发展、自觉学习,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即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而非单纯机械地记忆知识。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能进行思维,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这种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应用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应用在教学上,便是“从

2、做中学”。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杜威批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的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掌握知识,谈不到积极、自觉、和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其结果是抑制儿童的活力和滞塞儿童的创造才能。杜威坚决反对这种把“学习知识

3、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他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直接的主观的经验,鼓励个人探索,提倡知识的学以致用。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求取经验,获得知识,他们获取直接经验就是获取知识,学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为此,杜威主张学校应成为雏形社会,设立各种工厂、实验室、厨房、农场等,让学生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便去收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并提出各种假设。杜威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而力求克服,自然引起他们高度注意。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时,他会像真正科学

4、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杜威曾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做过这样的描述: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扩大活动的空间,课桌大小几乎全都一样,桌面正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教室里一张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再有几张图画,凭这些就能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这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学校课本上的课文只不过是一种“静听”,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另一个人的心理。“静听”表现出的态度是被动的,这意味着有一些现成的教材,是地方教育局、教育官员和教师准备好了的,孩子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而且接受的越多越好。但是,在这种“静听”的表象之下,往往掩盖了思维

5、的贫乏、泯灭了创造性和消磨了才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有人明确指出:首先,一个人在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可能对新问题越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越大。显然,这句话中,前一种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深思和批判而获得的内在的“活知识”,而后一种则是通过机械的接受而获得内在的“死知识”。在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灌输”不属于课堂教学,更谈不上是教育,但在我们现实中它却长期存在于课堂教学生活之中。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

6、是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升学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单一与僵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是“识记”型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的素质发展,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要改变“知识灌输”的形象,要促进学习者去实践、去体验、去创造,并获得知识和能力。很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正好切中改革的命脉。(一)“从做中学”理论促使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新审视学习者的角色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习惯的或无意识的把学习者看作是一张白纸,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所以在教育中,教师更愿意“不辞辛苦”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被要求要牢记课本,遵从老师的安排和

7、命令,并渐渐习惯于这种被动的接受者的状态。而事实上,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只有促进作为人的生长和发展的教育才是最需要的。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正是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体。由于“从做中学”,学生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富有成效的和创造性的运用,才能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把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是“从做中学”理论的一大成绩。(二)“从做中学”理论促使我国的学校教育改变狭隘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那么教师自然就会担当起“知识权威”的角色。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教师更愿去“

8、传道、授业”,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在做中培养了兴趣,促进了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从做中学”原则的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从做中学”还给我们一些这样的启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影响着教学。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协调一致,这种良好的关系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约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其次教师应该

9、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善于采纳学生正确的建议。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生理特点,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要把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教育者要经常地、不断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讽刺挖苦学生,提倡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三)“从做中学”理论促使我国的学校教育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重知识传授的思路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从做中学”理论让学生从单纯的“从听中学”中走出来,成

10、为活跃分子,教师则要转变教学方法,为学生“解惑”,引导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培养情感。相应的,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单纯地看书面考试的分数,而要综合考察做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四)“从做中学”理论促进我国学校教育加快课程改革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近几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新课程改革,“从做中学”理论让学生走出课堂,促进了“研究型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的开展,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做中学”理论也为目前广泛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做中学”自2000年引进中国以来,在教育界广受关注,

11、其宗旨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进而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全民科学素养,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二、“从做中学”的思想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何建议?“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因此,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改革也应从“理论结合实际”为出发点提出建议:(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和谐发展,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

12、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二)求真务实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

13、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三)服务为本的实践模式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

14、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四)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

15、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三、完成前两项时运用的学习策略及效果(一)运用了认知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对在资料库中查阅的关于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的资料进行提取整合,把大量的内容进行比较、联想、思考等加工后,变成自己可理解、可消化的内容。(二)运用元认知策略的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监控和调节认知策略的发生,使认知策略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如对已经理解的“从做中学”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反思,从中获取更深刻的知识内容。(三)运用了资源管理策略的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通过查阅工具书、网络资源及向他人请教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