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315498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 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推进我市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建设,有力保障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根据地质灾 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 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宁波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 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以及宁波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 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

2、本规划。本规划是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规范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 开展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任 务在宁波市矿产资源“十四五”规划 中部署安排。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 年至 2025 年,展望 至 2035 年。- 2 -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现状宁波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东南,辖 6 个区、2 个 县和 2 个县级市,共有 10 个乡、73 个镇和 73 个街道。2020 年, 全市常住人 口 940.4 万人,其中乡村人 口 206.9 万人;全市生产 总值 1.24 万亿元,人

3、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境内 地貌类型多样,受不同时期地质构造运动和海侵、海退影响,地 质环境条件总体较为复杂。山地约占陆域面积的 54.7%,为火山 岩大面积覆盖,沟谷纵横,梅汛期雨量丰沛,台风影响频繁,易 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平原区分布有厚数十米至百 余米不等的第四纪覆盖层,水网密布,沿海平原基本为厚层软土 所覆盖,易发生地面沉降。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 34 处,其中滑坡 12 处、崩塌 10 处,泥石流 12 处,共威胁人 口 735 户 1789 人;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 825 处,共影响人 口 3779 户 9595 人;中心 城区累计沉降

4、量大于 100 毫米的沉降面积 169.4 平方公里,“十 三五”期间年平均沉降速率 7.9 毫米/年,2020 年沉降速率 9.9 毫米/年。“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统筹发展与安全,依托“国家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管理示范区 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宁波市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三方合作协- 3 -议”两大平台, 围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谋划 推进了一系列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监测和 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圆满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常态化、高标准推进“平安宁波” 建设、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大湾区、大

5、花园、大通道、 大都市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保障了中央决策、省委部 署和市委要求的顺利实施。一、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 )大力开展搬迁治理,隐患数量大幅减少。部署实施地 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开展“除险安居” 综合治理工程“回头看”行动和安全运行评价,确保治理工程成 为“生命工程、民心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隐患 累计 285 处 (期初 249 处,新增 36 处) ,共投入综合治理资金约 2.7 亿元,完成综合治理 108 处,建成避让搬迁安置示范点 3 个, 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 302 个,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 251 处,

6、减少威胁 30 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 48 处,共减少受威 胁人数 5797 人,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创新治理思路,宁海县 桑洲镇大型滑坡群“虹吸排水”综合治理方案为破解大体量搬迁 或超大型工程治理难题提供了“宁波案例”,鄞州区天童禅寺泥 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 EPC 项目成为浙江省创新地质 灾害治理模式先行先试。- 4 -( 二 )抓实地面沉降防治,区域沉降总体趋缓。继续严格实 施平原区地下水禁限采等综合防治措施,中心城区第 承压含水 层-2 米地下水降落漏斗消失;第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稳定上 升,-5 米地下水降落漏斗基本消失。三江口地面沉降中心沉降 速率保持低于 5 毫米/年,

7、 中心城区以往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 发的地面沉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二、基础调查深入开展,助推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 一 )推进全域调查评价,保障生产生活环境安全。全面完 成了各区县 (市) 1 5 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和余姚市梨洲 街道 1 2000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试点。服务“最多跑一次”,完 成了全市 14 个区块、1762 平方公里地面沉降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 二 ) 服务城市规划布局,保障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完成了 10 幅 1 5 万标准图幅和全市海岸带 1 10 万环境地质调查,实 施了北仑区梅山、春晓等片区中小型城镇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开 展了杭州湾新区、南部滨海新区等城

8、市规划建设和甬舟跨海“大 通道”等重大工程规划选址以及中心城区、北仑区梅山-春晓地 下空间开发等地质适宜性评价。编制了宁波市首套基础性地质环境图系。( 三 )助力重大战略推进,保障粮食供水安全可靠。完成了 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及 100 个农业“两区”1 5 万土地质- 5 -量调查,查明全市绿色富硒耕地 45.56 万亩。基本查明平原区 22 处地下承压含水层淡水体水质、水量,其中宁波中心城区、 宁波前湾新区以及蛇蟠涂和车岙港等4 处地下水源地,在应急供水条件下可开采量 359.2 万立方米 (降深 25 米)。( 四 ) 支撑“美丽宁波”建设,赋能文旅产业升级。 余姚市井 头山遗址地质遗

9、迹点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象山县花岙岛省级 地质公园建成开园,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东钱湖、四明湖等多 个地质遗迹景区获国家级、省级景区或荣誉称号。三、监测网络全面铺开,赋能市域治理数字化( 一 )注重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累 计建成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33 处,宁海县桑洲镇玄武岩 台地滑坡群实现了全天候、多要素自动化综合监测。2020 年, 建立了全市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群测群防网络覆盖全部地 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 825 处,全市培训上岗群测群防员 523 人。优化宁波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大力推广“地 灾智防”APP 一线使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

10、息实现向全社会实时发布。( 二 ) 重视数字赋能,“空天地 一体化”沉降监测成效明显。 建成“区域水准监测+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监测+InSAR 监测” 的立体监测体系,累计建成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点 305 个、分层沉 降监测标组 6 组以及覆盖全市的 InSAR 监测影像数据,中心城区- 6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并有序向沿海产业带覆盖。大力 推进实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工程,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 程建设任务,累计建成各类地下水监测井 176 眼,其中自动化监 测井 140 眼, 自动化比例由 45%提升至 78%。四、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构建管理服务立体化平台( 一 )夯实综合防治基

11、础,制度体系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制 定了宁波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管理办法宁波市市级突发 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 (警) 工作方案宁波市市级地质灾 害技术会商规则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标识系统建设方案 以 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的通知等政策 文件,初步构建了风险一张图、研判一张表、管控一张单、指挥 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的“六个一 ”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 二 )注重决策科学支撑,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开 发了宁波市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地质灾害 与地质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设立了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 务中心,成立了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领军人物的专

12、业服务 团队为我市提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支持。扎实开展地质队员 “驻县进乡”,各区县 (市) 基本形成地方和专业地质队伍协同防灾的新局面。( 三 )搭建多元科普教育平台,防灾减灾氛围明显改观。宁- 7 -波市地质环境科普教育基地成功列入宁波市教育局中小学生社 会实践课堂资源基地;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文化礼堂” 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不同层级、多部门联动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其中市级演练 6 次,并开展了首次省、市、县三级联动演练,基 层防灾避险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氛围明显改观。第二节 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市域治

13、理现代化,对进一步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 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健全风险防范化 解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统筹山 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把绿水青 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自然资源部要求聚焦防灾减 灾“三个关键”“三个重点”,明确提出浙江要进一步深化风险管 控试点,扩大试点区域。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纠正克服防汛防 台工作中的“四种错误思想

14、”,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 能力。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地区,在“两个 大局”宏观背景下,要以对人民群众、事业发展极端负责的态度,- 8 -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加快补齐短板、强化弱项, 夯实生态安全基底,提高地质灾害和城市安全运行地质隐患风险 识别、监测和预报预警等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居安全, 推进新时代“平安宁波”“美丽宁波”建设,支撑打造共同富裕 先行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 5132.7 平方公里、地面沉降易发区 2347.6 平方公里,分别占陆 域面积的 54.7%和 25.0%,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

15、面积大、山区人口众多的背景没有改变。梅雨期持续降雨和台汛 期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 展,各类工程经济活动带来的地质环境负重压力依然不容乐观, 全市地质灾害仍将呈易发多发态势。尤其是台风、暴雨、山洪、 地质灾害等链式灾害防不胜防,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依然存在,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安全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形势严峻复 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 。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 高。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未实现全覆盖、精度有待提高, 平原区不良地质问题引发的城市运行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相对薄 弱。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专业监测 领域及覆盖面距从监测现

16、状向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拓展、从环境 质量评价向生态健康评价拓展还有一定距离,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模型尤其是不同单元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还不够,风险预报预- 9 -警精准度亟待提升。风险源头管控有待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 土空间规划统筹不够,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生态修复等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亟需加强。现代化治理体 系有待完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大数据建设及智慧管理等方面 还存在不足,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短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技 术体系有待完善。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 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