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292826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特征: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前强化:重要阶段特征(社会转型)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含义:指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 转型不是社会局部的改变,而是社会整体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转化;“转”是一种状 态,一个历史阶段,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具有明确 的时代特色。如“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 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都属于此范畴。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表现:(1)政治:周

2、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 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 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 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 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 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

3、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宜乐制业从礼 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 领先。(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 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人文主义起源、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罗马法律和海外贸易发达)时代。西方人文主义滥觞二、两宋时期(960 年11271279)该时期一般不列入社会转型时期,但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渗透到

4、近现代社会,以下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探讨(1)政治文明:宋代官僚政治体制内的改革,贵族政治的荡然无存,特别是科举制完全向庶民开放、再 无门第限制(宋以前才学受重视,但门第影响仍很深)。君主一一平民社会的来临。(2)物质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对“商业革命”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市坊制度崩溃;“金融革命”,出现纸币;商税政策发生变化,商税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来源;对外(海上)贸易发达;商人的地 位逐步提升;都市革命,南宋临安商业气息浓厚,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减弱;市民阶层 兴起,

5、市民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市民)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词、话本); 农村集市逐渐形成,如四大商业名镇。【经济的其它方面:经济格局,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农业租佃关系的发展;手工 业制瓷业五大名窑。】(3)精神文明: 学术思想:理学,作为思想的转型,一是表现为“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是体现在中国文化由外向型转为内省(盛唐为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理学强调个体规范化 和社会伦理道德)。科技文化:科技鼎盛,“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进步;文艺辉煌。三、明末清初(1618世纪)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近代文明的前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具体表现:(1)政治: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版图在清 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农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美洲农作物传入;人口激增,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手工业:私营超过官营;制瓷业种类增多并融入外来文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 发展;政府抑制工商业(重农抑商)。 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长途贸易发达;政 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思想文化科技: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儒学极端化);出现批判传统儒学 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

7、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传 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没有产生近代科技。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 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一一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一一四库 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4)外交: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 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进一步 巩固和定型。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中外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启蒙运动兴起; 自然科学诞生。四、两次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中后期)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1)政治上:一方面(侵略),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 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反侵略),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勾结。(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料产地、

9、商品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近代企业的 兴起,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4)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5)外交、国防、教育:近代化。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总理衙门。洋务运动推动。转型原因:西方列强侵略。 中外联系: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体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表现:(1)政治:

10、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 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 程开始启动,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一步开展“自救” 运动:预备立宪和新政。(2)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 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进 一步发展);在列强侵略(资本输出)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

11、步传播,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民族民主意识高涨;近代教育呈现新的变化。(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六、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政治: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2、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 年宪法。 任务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经济:两个阶段为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启动, 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3)文化: 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 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人民教育确立;“两弹一星” 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中苏友好,苏联文化对中国影响巨大。(4)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

13、项原则,走向国 际舞台。(5)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中外联系:两极格局对峙,两大阵营“冷战”;西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七、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总体特征:中国特色(“走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 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推进基层民主建 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对内改革(准确理解并区分以下概念: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管理

14、体制、分 配体制等),提出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2001年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文化:新时期理论。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 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转型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外联系:

15、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14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上)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世界各地由相 对孤立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1) 经济领域: .世界联系,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 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 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生产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2)政治领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 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天主教会统治,教会等级制度;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欧洲民族 国家形成。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 时也给亚、非、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从思想文化看,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复兴, 近代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转型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外联系: 此时,中国在一些领域出现近代文明的前奏,但仍处于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