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康礼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285914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小康礼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大同小康礼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大同小康礼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大同小康礼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大同小康礼记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同小康礼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小康礼记(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大同與小康常考重點作者:禮記,孔門後學者所記關於禮的文章。出處:選自小戴禮記之禮運大同篇。題旨:記敘孔子感嘆魯禮衰頹之際,藉答弟子之問,暢談大同與小康之治。內容:論敘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的區別,但充分流露孔子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之情,是儒家政治思想所標舉的最高境界。特色:藉孔子答問鋪寫而成。就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前後以對比方式呈現。第壹單元國學概要一、經書沿革先秦六經詩、書、易、儀禮、樂、春秋西漢五經詩、書、易、儀禮、春秋(因為樂,有名無實體)東漢蔡邕熹平石經並刻三禮詩、書、易、儀禮、禮記、周禮(後三者合稱三禮)南朝劉宋十經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為三傳)論語並孝經唐代十二經十經中論語

2、、孝經分開,加上爾雅(唐文宗開成石經)六經:詩、書、易、儀禮、周禮、春秋南宋光宗十三經三傳:左氏、公羊、穀梁(春秋經合於三傳中)淳熙年間四記:禮記、論語、孝經、爾雅一子:孟子(即開成石經十二部加上孟子一書)二、集體創作之文學作品書名年代 編撰者編撰說明內 容課文取材非一時一地一人詩經周孔子刪編成定本之作,孔子以前, 十五國風、二雅、三頌小雅 ?蓼莪亦不只三百多篇1.劉向整理定名非一時一地一人為國別史,寫十二國策士游說諸戰國策東之作,漢代以前已戰國策 ?齊策 ?馮諼客孟嘗君周侯之事2.曾鞏重編成書1.( 孔門後學)所記孔門後學所記,戴禮記周聖取四十九篇編含多記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禮記 ?檀弓選朝2

3、.( 戴聖)編纂成書纂,東漢末年盛行秦相( 呂不韋為統一學術思含十二紀,八覽,六論,以儒道呂氏春秋 周)呂氏春秋 ?察今秦想,統一後王朝政為主,漢志列雜家集門下客共同編寫治藍圖( 劉義慶義慶性好文學,喜為東漢到魏晉間名士的軼聞瑣)集門世說新語選世說新語 南朝宋召募文士,編集圖事下客共同撰寫而成書( 司馬光)主所收史事上起戰國下迄五代 ,為 訓儉示康資治通鑑 北為宋朝皇帝治理宋 撰,( 范祖禹、劉編年通史(選自司馬文正公集 )攽,劉恕國事之借鏡)助編三、禮記作者漢書 ?藝文志 ?六藝略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創 作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

4、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源 始 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正名因附於(儀禮)後,故稱為禮記篇章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漢(戴德)刪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 (戴聖)刪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1.儒家( 禮治 )主義,( 人格 )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內 容 2.其中( 大學 )、( 中庸 )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1.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注疏2.唐?孔穎達正義漢初所稱五經之禮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都有鄭玄的注周禮原名周官是理想中的官制,為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後亡佚,以考工記代替。為古文經其他禮記解釋禮儀程序

5、之緣由,本附於儀禮之後。為今文經儀禮記載周、秦時許多禮儀的程序,在漢只稱作禮,為今文經四、三禮比較書名作者篇 數內 容性 質注 釋別稱計分天地春夏相傳周公所1.今文:六篇四十 秋冬六官,記載記載古代理漢?鄭玄注周禮二卷政治制度,冬官漢稱周官作想官制唐?賈公彥疏2.古文:七篇已佚,考工記代之古文家:周公1.古文佚記存古代禮儀記載禮儀之漢?鄭玄注儀禮2.今文:十七篇五漢稱禮今文家:孔子規範書唐?賈公彥疏十卷孔子弟子及今文:四十九哲理,政治,禮解釋儀禮之漢?鄭玄注禮記其後學(戴聖 篇。六篇專論,樂器物,生活儀唐?孔穎達正漢稱記書,禮治主義編)另大別為十類。節義1.禮記本不是經,漢代附禮之記。2.大學

6、、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其他3.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政典是周禮。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儀禮。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禮記。五、大同與小康比較分類時間 治道 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成效其他1.君位: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不 貨不必藏謀閉而不興五帝 以仁獨子其子於己大同之治2.諸侯:選賢與能盜竊亂賊而不作以公出發時期 為治老有所終,壯有 力不必為3.外交:講信修睦外戶而不閉所用,幼有所長 己1.君位:天下為家以禮 2.諸侯:大人世及各親其親,各子 貨力為己謀用是作小康之治三代以為禮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義為其子功為己兵由此起時期3.外交:城郭溝池紀以為固第貳單元題解與作者一、 寫作背景禮記,即小戴

7、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是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四十九篇。今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一) 、成書禮記未成書之前,可能是有人閱讀儀禮時有所體悟,隨手把自己的心得、見聞及論點附記於儀禮各篇之後,以札記的形式詮釋禮義,所以禮記中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等篇,分別是解釋今本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等篇;而儀禮中有十一篇的末尾還保留著記 ,都是禮記本附屬於儀禮的痕迹。其後,由於儀禮各篇餘簡有限,乃獨立成篇來撰寫,各篇文字因此而可以大加發揮,內容也不再侷限於儀禮的詮釋,反而成為記禮、論禮的豐富資料庫。後來有人將這

8、些單篇零散的論禮文字整理選編成專書,選編者不同,所選輯收錄的專書內容也有不同,為了便利區別,就在各書之前冠上編選者的姓氏來加以區別,如戴德所編為大戴禮記、戴聖所編為小戴禮記。東漢時,經學大儒鄭玄跟從經學家馬融學習小戴禮記,其後並為之作注,小戴禮記於是成為定本,廣為流傳,到漢靈帝時刻熹平石經,更被刻入石經,並列為七經之一,這就是今日通稱的禮記。( 二) 、內容禮記四十九篇來源龐雜,篇次零亂,乍讀之下,不易了解其端緒,所以從古以來就有分類研讀的方法。劉向別錄歸為十一類;吳澄禮記纂言分為四大類;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釐為十類;蔣伯潛經與經學析為四大類。高明先生禮記概說重加以整理,分為三大類十三小類,

9、脈絡更為清楚,敘述如下:(1)通論:1通論禮義:禮運、禮器、郊特性、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等六篇。2通論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孔子閒居、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坊記、表記、緇衣、儒行等九篇。(2)通禮:1世俗生活規範:曲禮上下、內則、少儀、深衣、玉藻等六篇。2國家政令制度:月令、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等四篇。(3)專禮:1喪禮:奔喪、檀弓上下、曾子問,以上四篇論變禮;喪大記、喪服小記、雜記上下、服問,以上五篇是記喪制;大傳、間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以上五篇是論喪義。2祭禮:祭法,所記為祭制;祭義、祭統,以上二篇是在論祭義。3其他:冠義(冠禮)、昏義(婚禮)、鄉飲酒義(鄉飲酒禮)、射義(射禮

10、)、燕義(宴飲禮)、聘義(聘禮)、投壺(投壺禮)等。二、課文深究( 一) 研究政教禮俗的重要材料禮記的內容既是如此豐富,我們要研究戰國秦漢間的政治、社會、教育、倫理等方面的實際情形,就非借重禮記中的材料不可。其中,較重要的篇章,如禮運,提出大同社會的理想,直到清末康有為作大同書,孫中山提出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都仍受其影響。大學、中庸所講述的人生修養原則和為政的道理,到宋代時特別受到重視。程頤曾經加以表彰,朱子曾作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與所作的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合稱四書章句集注。元代以後,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國家考試用書,直到清末為止,影響中國學校教育幾達八百年之久。( 二) 現代人必讀的經典

11、禮記所揭示的正是禮的精神、意義與道理,我們今日研讀禮記,可以探索古代禮制設置的用意,思索當日如何以禮來維繫社會人心,考量舊時如何以禮來作為個人行為及人生的指引,然後,以古為今之鑑!特別是今日的社會型態急劇改變,許多人已經把握不住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疑惑與無知中迷失自我,無法分辨是非善惡,而社會既無法建立一套共同的道德觀,家庭也無法有效陶鑄下一代的人格與品德,所以,無論就個人行為思想、社會倫理秩序,乃至國家政治體制的鎔鑄與規範,禮記都是現代人必讀的經典。三、 作者戴聖,字次君,西漢梁 (今河南省商邱市) 人。與叔父戴德(字延君,官至信都太傅) 一起學儀禮於當時的禮學泰斗后蒼,先後兩次為禮經學博士

12、,官至九江太守。二戴在漢宣帝時立為博士,在學官講授儀禮。由於儀禮是世俗禮儀的條文規則,宣講時可能較為乏味,所以,二戴各自依照自己的講授重點,將那些單獨成篇、有著豐富多樣內容的論禮文字,加以選編纂集成專書,來作為輔助教材,戴德選編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二書並行於當世。二戴在選編時,不一定是整篇輯入,常是東選一段、西選一段,然後將內容性質相近者湊在一起,如曲禮、檀弓都是由一百多段的短文連綴起來,所以二戴禮記時有彼此重複、甚至矛盾的文字出現,這種有些雜亂的叢編,不像個人專著經過咀嚼、過濾,呈現首尾一貫的完整性,但是反而具有存真的功能,展現更高的價值。身分資料戴聖,字次君,西漢梁(今河南省商邱市)人。生卒年不詳。重要經歷宣帝時為禮經博士,曾參與評定五經異同。官至九江太守。1.戴聖與其叔戴德,同受禮學於后蒼,叔姪各自從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輯錄了兩個選本。2.戴德所選編稱大戴禮記 ,簡稱大戴禮或大戴記 ,凡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禮記成書的經過3.戴聖所選編稱小戴禮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