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28123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作文的综合训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表达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发展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还可以通过学生作文的自我情绪体验,陶冶他们的审美感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正如朱自清所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因此,加强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作文教学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

2、写作文成了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最伤脑筋的事。绝大部分学生提到作文心中害怕。如果哪次语文期末考试卷上没有作文,那学生快乐的心情会比过年拿压岁钱还要舒畅。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这样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作文学习的态度。他们心中害怕,就对学好作文缺乏信心。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作文时对自己能写好作文就缺乏自信。为了能让作文得到高分,就出现了仿作、套作,甚至抄袭优秀作文的现象,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写作又是学生无可避免的事情,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写作的恐惧感呢?如何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愿意写作、愉快写作呢?这是老师在作文指导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而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

3、,学生在写作时更感困难。如何让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打好写作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进行起步作文教学的几点启示。(一)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教师特别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主要途径有:1、教师多写下水习作。教师下水对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很有帮助。如我指导学生以“我的家在一座美丽的小山村”为总起句写一段话,指导学生选准

4、观察点,有条理地安排内容,鼓励学生尝试习作。在学生“口欲说笔难表达”时,再读自己事先写好的范文,使学生“心为之牵,情为之动”,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取得了明显效果。2、创设愉悦的写作氛围。三年级学生写作不受文体、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不能拔高写作要求。教师要鼓励他们想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作文达到了本年段习作的要求,就要打高分,多表扬,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教师在指出他们习作中的优点的同时,要客观地指出不足,使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形象思维不够强、害怕写作的学生要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只要他们的习作中有闪

5、光点,哪怕只有一点,就要及时热情鼓励,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3、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编印班级优秀作文集,设立班级作文园地,向各电台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等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编成书籍或在电台报刊上发表时,其喜悦心情总是溢于言表。(二)创设说话情境,加强说写结合据统计,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在头脑中储备2000多个常用词汇,且能熟练地用母语和他人交流。但是要他们把较熟练的口语交流语言转化为文字,尚需要一系列的“输出”工程。三年级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要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锻炼学生把内部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三者结合为同一

6、发展语言的能力。基本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中就让学生写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教师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想”和“说”,再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为了加大训练密度,说时可采取同桌互说,四人小组相互评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巡回个别指导,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要求学生说得连贯、有条理,然后留下20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下来,学生就有把握写好作文了。(三)加强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质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渗透“怎样写”作文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

7、曾提出七条读写规则:1、在阅读中学习解题,在作文中联系审题和拟题;2、在阅读中学习归纳中心,在作文中联系表现中心;3、在阅读中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作文中联系怎样拟写提纲;4、在阅读中学习区分文章主次,在作文中联系怎样安排详略;5、在阅读中学习捕捉中心段,在作文中联系怎样突出中心;6、在阅读中学习评词酌句,在作文中指导练习谴词造句;7、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观察,在作文中指导观察方法。以上7点,我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比较重视,但在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中不必对学生提出中心、立意之类的太高的要求,而要多与二年级衔接,学范句、用恰当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句子连贯通顺。同时要在范段中学习构段的方式,训练学生习作时

8、的条理性。如在三年级教材中出现的顺承式(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写)、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等,教师可以以本为本,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段落段式改写其他段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四)创设情境训练,多写情境作文写作文就是让学生写想说的话,表想吐的情。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就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使学生在习作中“正如说话一样,心中所积累,不吐不快。”为了开启学生的情感之源,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回味,情到深处自然发乎于外,表达也就水到渠成。在教学中要始终扣住学生的“趣点”,以多种方式营造体验和表达的情境空

9、间,温和地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表达成为他们的需要。(五)加强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生活积累三年级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指导时一定要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要使学生不写走样,就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丰富课内外的生活积累。1、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缘木求鱼。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

10、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才比较真实生动。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画杨桃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在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长期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

11、起来就不会困难了。2、要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

12、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作文也就会生动起来。3、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抓住生活中作文教学的契机,让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都成为写作的源泉。比如升旗活动、捐款活动、运动会、值日等。同时要加强科际联系,在思品、美术、音乐、体育中开发写作因素。如结合美术课让学生写“做布贴画”的过程,结合常识课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结合音乐课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写“春天”等等。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