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复习4.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27727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文言复习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上文言复习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上文言复习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上文言复习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文言复习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文言复习4.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文言文测试卷 班级 姓名 一、请你根据拼音和提示,在田字格内规范、端正地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1、纳hn ( ) din污( ) 蹂ln( ) chu泣( )2、下面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4分)闲情逸至 心旷神怡 忍俊不襟 小心翼翼(1) 改为 (2) 改为 二、写出相对的诗句(4分)1、水河澹澹, .2、 ,浅草才能没马蹄.三、诵古代诗文,品名家华章。请根据要求或提示补写下列诗文名句或成语。(32分)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 。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 2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3、独在异国

2、,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不觉脱口而出。这句话也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 4、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送别”有关的完整诗句: 5、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中孔子的话“ ,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6、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8、十则中阐述了学与思的关

3、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19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温古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1、文中的“子”在这里指(谁) 他是 时期人。论语是一部 的书。(3分)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6分) 不亦说乎( )通( ) 是知也 ( )通(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译: 11、第

4、三则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体会。(6分) 答: (二)(19分)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1.解释加点的字。(8分)私拟作( )昴首观之(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2、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相当于“的”)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两个“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当“被”讲)D以丛草为林(动词,意思是“当作”、“看

5、作”)3、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3分)4、翻译句子。(4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译:_5、 “时有物外之趣”是指_(2分) (三)(18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8分)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 )尊君在不( )期日中( )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4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 家君: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