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274607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下梧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观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数字化不是_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20多年前,( ),而近年来,数字博物馆已经在全球_,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1998年,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

2、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在各类新兴数字技术_的今天,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而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博物馆正从原先的电脑屏,开始走向“口袋”中,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对海量馆藏品_的“博物馆导览者”。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

3、的一项是( ) A . 一蹴而就风靡一时 层见叠出 了如指掌B . 一挥而就 风靡一时 层出不穷 如数家珍C . 一蹴而就蔚然成风 层出不穷了如指掌D . 一挥而就 蔚然成风 层见叠山如数家珍(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字博物馆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B . 数字博物馆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C . 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专享数字博物馆的“专利”D . 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对数字博物馆拥有“专利”(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

4、,走进人们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B . 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C . 数字博物馆有效推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D . 数字博物馆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

5、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

6、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

7、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

8、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9、(选自新华文摘)(1)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B .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C .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D .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B .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

10、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C .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D .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 .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C .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

11、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D .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3. (9分) (2019高一上蚌埠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

12、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13、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

14、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

15、,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 .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 .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 .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 .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 .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 .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 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 .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