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2254526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语文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 一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预习课 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

2、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知识链接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

3、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

4、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 ”这一联闻名。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

5、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基础掌握: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ng 海 ji 石sngzh cho 平 归yn 水何dn xios 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作者_,字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

6、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 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

7、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 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 、早莺、 、 、浅草、 ,展现了一幅景色 、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和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8、。“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和“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

9、。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当堂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ng zh ji 石 澹澹 萧瑟 没马蹄 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 反思: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欣赏的要求,但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其中应包含欣赏的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