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要求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24788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标准化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全标准化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全标准化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全标准化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全标准化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标准化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标准化要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排查和治理:1、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方法。要求:与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相符合。2、对隐患进行分析和评估。3、对事故隐患评级,登记建立档案。4、当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调整的,应及时作出细致隐患排查。5、制定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目的、范围、方法、要求等。 要求:(1)方案要符合规定,有理有据。 (2) 方案内容完整,符合要求。6、按方案进行隐患排查要求:(1)隐患排查工作细致、认真、无遗漏。 (2)排查人员

2、具备相关安全专业知识。 (3)进行总结汇总报告。7、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8、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工作。要求:(1)上述检查无缺失、需系统化。(2)上述检查检查表完整。(3)检查表针对性强、重点问题重点对待。(4)检查表签字清晰、完整、谁检查谁负责。9、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进行治理。10、方案内容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11、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性强。12、隐患治理措施应包括工程技师措施、

3、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等形成闭路循环。13、在重大隐患事故治理完成后对治理情况惊醒验收和效果评估。14、按规定对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惊醒统计分析并向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15、统计分析表应在隐患排查治理后及时报送相关部门。16、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和排查治理情况建立安全预警指数系统。17、安全预警指示系统对生产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报。18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纳入安全预警系统。19、对预警系统反应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20、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二、重大危险源监控1、建立危险源的管理制度。2、明确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理、回顾改

4、进等措施。3、按相关规定对本单位的生产设施或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分类、评价、分级等。4、按规定严格执行实施。5、辨识和评估准确,内容充分。6、对确认的危险源及时登记建立档案。要求:档案资料齐全。7、按规定将重大危险源向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要求:备案资料齐全。8、计量检测用的放射源按相关规定取得放射物品使用许可证。9、对危险源采取措施进行监控。10、监控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齐全(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检查、检验等)和(职责、人员培训、防护器具配置、作业要求)11、无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带病运行,无严重危害危及生产。12、在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13、危险源点警示牌内容齐全(包括名

5、称、地点、责任人员、事故模式、控制措施)等。14、警示标志无污损,能起到提高警惕作用。15、相关人员按规定对危险源进行检查。要求:(1)检查需签字。 (2)与实际状态相符合。三、职业健康1、建立职业健康的管理制度。要求:制度与相关相关法规一致。2、按相关要求,为员工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3、一年内无新增职业病患者记录。4、所有产尘设备和尘源点、严格密闭。5、设有除尘系统。6、作业场所粉尘和有害物质的浓度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的规定。7、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要求:健康检查档案内容齐全,该涉及的检查科目齐全。8、对员工进行

6、健康检查、及入场时健康体检和退休健康检查。9、对职业病患者按规定给予及时的治疗、疗养。10、对或有职业禁忌症的,及时调整到合适岗位。11、定期对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检测。12、检测的周期、地点、有毒有害因素等符合相关要求,并将检测结果公布、存入档案。13、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当设置报警装置。14、制定相关联的应急预案。15、配备现场急救用品和必要的泄险区域。16、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当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17、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18、产生粉尘、毒物等有害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有冲洗地面、墙壁的设施。19、多尘、散

7、发有毒等有害气体的厂房或甲、乙类生产厂房内空气无循环使用现象。20、密闭性的放射源,根据剂量强度、照射时间及照射源距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21、具有辐射作业场所的生产过程应根据危害性质配置必要的检测仪表。22、维护和检修放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器和设备的人员应配备个人专用防护器具。23、利用放射源同位素进行检测、计量时由确保放射源不丢失的措施24、可能受到射线危害的有关人员应配带检测仪表,及时检测和统计、建档,控制其接受计量部超标。25、各种防护器具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26、各种防护器具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效验。27、对现场急救物品,设备和防护用品等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28、对现场

8、急救物品,设备和防护用品等定期效验其性能,确保发生事故时可靠有效。29、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将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和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待遇如实以书面形式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出。30、对员工及相关方进行宣传和培训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要求:(1)宣传针对性强,内容完整、充实。31.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按照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要求,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32. 按规定,及时如实地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33. 当有1新、改、扩建项目,2因技术、工艺或材料等发生

9、变化导致源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时,3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应向原申请主管部门申请变更。五、应急1建立事故应急救援制度。2按相关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3建立与本单位生产安全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4定期组织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行训练。要求:(1)有完整的训练计划和记录。 (2)定期训练。 (3)训练科目齐全,救援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能、熟悉救援装备的使用。5按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包括综合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处

10、置方案。要求:(1)应急预案完整,包含各个领域。 (2)应急预案的格式和能让符合相关规定。 (3)有重点作业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并在重点作业岗位公布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 (4) 有关人员必须熟悉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6建立火灾、爆炸和毒物逸散等重大事故的专项应急预案。7根据有关规定将应急预案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8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培训、演练和修订应符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源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要求:(1)定期评审并写有相关记录、并及时修订。 (2) 修订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定,切合实际。 (3)修订后正式发布或培训。9

11、按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10对应急设施、装备、和物资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无损。11、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12、应急演练方案可行记录完整。13、应急演练内容充实可执行性大、符合实际。14、有高层领导组织参加应急演练。15、对应急演练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报告认真总结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16、根据评估的意见修订预案或应急处置措施。17、发生事故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18、应急结束后,应全面总结分析应急救援工作,编制应急救援报告。六、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1、建立事故的管理制度,制度与相关规定符合。2、制度明确报告、调查、统

12、计、与分析、回顾、书面报告样式和表格等内容。3、发生事故后,主要负责人或其代理人应立即到现场组织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4、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并保护事故现场和有关证据。5、对事故进行规范的登记建档管理。6、事故发生后,发布事故调查报告,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7、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完整,相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8、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定期对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分析。9、对本单位的事故及其他单位的有关事故进行回顾、学习。 赞同0| 评论 2012-5-2 11:55 tscyhgzc | 四级 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化

13、通用规范(AQ3013)的基础上,2011年国家安监管总局出台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安监总管三201193号)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评审管理办法(安监总管三2011145号),结合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局和工业信息化部 安监总管三2010186号文),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按要素要求的制度、及记录如下:一、法律法规和标准1、企业制定的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管理制度;2、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清单(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应识别到条款);3

14、、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文本数据库;4、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更新记录;5、企业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传达给相关部门的发放记录;6、企业宣传和培训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活动记录; a.培训记录; b.告知书; c.宣传材料。7、企业编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执行情况的符合性评价报告;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评审中的不符合项原因分析记录(以列表的形式);9、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评审中的不符合项整改记录(整改计划、整改措施);10、不符合项整改落实情况表。二、机构和

15、职责装档资料目录1、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2、文件化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3、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盖公司公章);4、企业各级组织(职能处室、车间、班组)制定的年度安全工作计划(根据目标分解内容);5、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管理制度(制定、考核、奖惩、评审、修定);6、企业各级组织签订的安全目标责任书(包括各个职能部门、车间、班组从上往下逐级签订);7、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记录(定期考核,建议每季度一次);8、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的奖惩记录9、(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奖惩记录);10、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a. 企业制定的安全领导小组或安委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职责分工要明确);b.企业下发的各安全职责颁布实施的文件(红头文件);11、主要负责人组织和参与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