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234632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元济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高考复习资料文言文专题 作者:2014届高三语文备课组201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翻译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比如成语“悬梁刺股”中的“股”,我们不能按现代汉语的理解,把它翻译成“屁股”,而应翻译为大腿,“痛哭流涕”中的“涕”,我们也不能把它翻译成“鼻涕”,而应翻译为“眼泪”,否则,我们读文言文时就会闹出许多笑话来。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

2、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

3、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

4、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句中古义:祖辈和父辈】此乃非常人所为。【非常:今义:很,十分,;句中古义:

5、不同寻常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今义:不管,不论;句中古义:更不必说】婉贞乃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结束:今义:事情终止;句中古义:整理好行装】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虽然:今义:虽然;句中古义:虽然这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道:今义:懂得;句中古义:懂得道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城市:今义:非农业人口聚居地;句中古义:进城做生意】今齐地方千里。【城市:今义:地区;句中古义:土地纵横】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句中古义:指出来给看】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迈进;句中古义:上前献上瓦罐】【练一练】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

6、义,比较差别在哪里。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古义: 今义: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古义: 今义: 6、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古义: 今义: 7、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古义: 今义: 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9、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古义: 今义: 10、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古义: 今义: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7、 古义: 今义: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古义: 今义: 1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 古义: 今义: 1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的基本知识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性。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的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的使动用法,(6)动词的为动用法,(7)动词活用为名词;(8)形容词活用为动词,(9)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阐述。 (一)名词的活用(共有4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在这三句中,“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颔”指点头。(2)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

9、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3)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

10、主观认为。例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4)名词用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如果对语法足够了解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名词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

11、;“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二)动词的活用(共有3类)(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12、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

13、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是使停止,“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你能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吗?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动词的为动用法请你来解释一下下面句子中的“丧”: 马病肥死,景公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丧: 什么是为动用法呢?简言之,指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着“为宾语怎样”的关系,这样的动宾关系称作为动关系。其中,表示为动关系的动词叫做为动词。为动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由于为动关系的宾语可以是动词

14、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涉及的对象等,所以根据具体语境,翻译格式:为+原先动词后的定语+该动词。请你口译下面各句: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3)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例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碳翁)第一句中的继是继承者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来是来的人的意思,在这里动是当名词来使用。翻译要领:先将该动词后的名词中心语补出来,再将该动词作为放在名词中心语前作定语。如:继:继承的人 骑:骑马的人(三)形容词的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