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阅读——木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227459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题人物阅读——木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人物阅读——木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人物阅读我之为我,唯在异处木心一、人物事迹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71年,木心被捕入狱,被囚禁18个月,其所有作品皆被烧毁,3根手指惨遭折断。平反后,他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是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自1982年起,木心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1983年,在林肯艺术中心举行木心水墨画展。1984年,于哈佛大学举行彩墨画展及收藏仪式。2002年,“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成功举办。他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

2、,但仍有大量遗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人物名片】他生于代表中国传统生活意象的乌镇,从小接受正规私塾教育,却对西洋文化和绘画情有独钟;在他的同龄人享受含饴弄孙之乐时,55岁的他自费到纽约留学;他的作品2006年才在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甫一面世便给读者“惊艳”之感。喜欢他的人视他为上接民国文学传统,下续当代汉语的传奇文化人物,不喜欢他的人则坚称他被谬赞,而更多的人听到他的名字后,只是迷惑:“木心是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如同一个隐世高手,被认识得太晚,但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这路多么崎岖,这事多么不合时宜。他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自己:“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二、素材荟萃话

3、题1说经历: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木心本名孙璞,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是望族,他小时候,家里的佣人清洁厅堂,换下了条案上的宋瓷,临时摆上明代的官窑瓷器,女主人看见了,呵斥道,明代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快给收回去。1937年末,乌镇沦陷。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位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逸仿佛是原罪。在木心眼里,“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1947年,一腔热血的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从大

4、卡车上跳上跳下。他说那时他的状态是“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根蜡烛弹肖邦”,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一路经历到“文化大革命”,他对上帝说:够了!他先是在原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他的家被抄查了三次,数箱画作、藏书、手抄精装本书籍全部被抄走。红卫兵、造反派轮番搜查抄家,手段之蛮横泼辣,方法之刁钻精到,史无前例。他家的墙壁被凿破,地板被撬开,连桌上的一盆菜也被倒出来用筷子扒拨。全家人被日夜监视,姐姐被批斗身亡,姐夫被关在学校的“牛棚”里,一个侄子被五花大绑着进行批斗。木心被囚禁18个月,折断3根手指。某夜他趁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出,逃出后茫然四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

5、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栅栏里钻回。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来笑嘻嘻的。“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素材点拨】角度1苦难出诗人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无一例外地拥有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古有杜甫、李清照,今有海子、顾城、木心。类似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或流亡,或被迫害,或孤独终身。可以说,他们的命运极为不幸。但他们的不幸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苦难出诗人。这苦难来自磨砺,来自心灵,来

6、自俗世。当苦难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就诞生了伟大的诗歌。角度2人之贵,贵在内心谈起木心,顾文豪说:“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木心的贵族气质,是由内而外的,丰富的内心、良好的修养、坎坷的经历都凸显了他的贵族气质。正是这样的气质让他一生处于尊位而不骄,置于苦难而不倒。角度3时代面前,个人就是一棵草当世界都反对你的时候,你可能会成为思想家和诗人,也可能会成为囚徒和懦夫。木心得到的是诗性的释怀,而不是世界对他的宽厚。所以,他拒绝诉苦,拒绝伤感主义,他相信个人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比起来微不足道,所以,他说他不喜欢哭哭啼啼。【名师评析】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父辈追求知识,而现代

7、人追求物质,作家追求名利,这是事例的对比;文章是心灵的归宿。而非换取名利的工具,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作品格调与作家人品相统一的文章才会流传,而沾满铜臭的文章会被淘汰,这是现点的对比;作品与人品相融要保持初心,理性对待。不能全盘否定,这是态度的对比文章运用各种层面的对比,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自己思维的严谨,很好地突出了自己的观点。话题2说写作: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陈丹青曾在采访中如此说木心对写作的态度:他一生写作,等到79岁才在这儿出版。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先生的另外一面,就像鲁迅一样,大家说鲁迅是一个硬骨头、冷静的人、愤怒的人,但是像这样的大人物一定有另外慈悲的一

8、面。他是写给大家看的,写给人看的,他当然渴望读者,渴望读书的人能够认知。但是这种渴望是有条件的,他的条件是他要写得非常好,他把读者看得非常高。这不是一个世俗的条件,而是我要写得足够好,那他就相信芸芸众生当中有人会读懂他。这不是畅销书的立场,也不是一个文学家要名扬天下的立场,就是对文学有敬意,对文学有敬意的人一定对读者有敬意。事实上,木心甚至是抱着殉道者的心态来创作的,殉道未必得道,或者说恐怕正是因为得不到道,只好一殉了之。木心之所以选择艺术作为终身大事,是因为他认为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而文学是字组成的,掺不得半点假。木心工作的时候很用功,他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

9、写字,带个小本子,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候写东西、画画,就像疯了一样。他说:“我告诉大家一个写作心得,文章是靠改的。我的文章通常要改六七次,看上去像一气呵成,其实花费很多精力。你看,战争与和平都要修改9次,巴尔扎克写东西要改上11次,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我管这种修改方法叫“冷处理”写完了,一边放着,修改另一篇。我经常是这边刚拿起来,那边就放进去,几篇文章同时进行。所以我常说,文章写出来,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素材点拨】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丰富的西学知识的学界大师,木心对待写作的态度令人惊叹。木心堪称成熟而沉静的写作者,论才华,现代文学史上,不乏可成大器者,可惜由于个人命运

10、与历史的诡谲,最终能“自我完成”者寥若晨星。而木心的写作之路恰似一场“自我完成”,他以才华接续生命力,以悲剧精神步向庄严。【适用话题】要有苦行僧精神、自我完善、发现与改正等话题。话题3说成就:我不是什么国学大师上世纪80年代,木心已在西方文学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作为第二代去国外奋斗的华人,木心是被西方主流社会承认的为数不多的华人作家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罗伯特坎图读完其小说温莎墓园日记后,给译者童明写信说:“现在是星期六深夜,实际上已是星期日清晨,不过这个世界必须停下来,让我讲几句对木心表示钦佩的话。”而木心在中国国内逐渐为人所知是在2006年其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之后,这一年,这位姗姗

11、来迟的大师,终于走进了中国大众的视野。文艺圈开始匆忙阅读这位被遗忘了几十年的“文学鲁滨孙”的散文集。陈丹青尊称其为“吾师”,陈村阅其文“如遭雷击”,何立伟感慨这是汉语的一个“标高”。那时,对于国内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木心还是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而那时现实里的木心,一个人住在纽约,自己买了房子,他住楼上,楼下是他的一对学生夫妇。除早饭自己做外,平时他和学生一起吃。他说自己什么都爱吃,偏爱地中海风味白肉和蔬菜,再放点橄榄油。拜访过他寓所的上海季风书园的老板严博非说:“木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平平常常的一个钟、一个碗、一个勺子,放到客厅,都特别漂亮。”散步、会友、写作,这就是木心平日的生活,而他写

12、作起来几乎是疯狂的,每天几乎要写1万字。那时,当记者问及有关他在国内的种种传闻时,他道:“有人说我是什么什么的,其实哪里是啊。我也不是什么国学大师。我回国后会一一证实的。”【素材点拨】抛开其种种成就不说,木心就是一位和蔼的老人,面庞温润,目光如星。他会对爱的事物无比痴狂,回到生活中,却也能将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得花样百出。对于成就和突如其来的声誉,他更是一笑而过,好像一切真的与自己无关。【适用话题】真正的大师、生活的烟火气、淡泊名利等话题。话题4说故乡:美学是我的流亡当第一批出国潮袭来时,他已经年过半百。同龄人考虑的是退休,他却自费留学纽约。孤身一人,他也曾差点交不上房租;听见冰激凌售卖车的音乐声

13、,他也曾泛起哀愁;留学生孜孜以求的居留身份,他也为之神往。20岁的年轻人面对这些困难,都能将其当作“苦其心志”的试金石,而50多岁的木心面临这般漂泊无着的窘境,他什么都不能做,只能“一如往常地克制悲伤”。1994年,木心悄然回到故乡,此时,孙家祖屋已破败,后花园上也建起一座翻砂轴承厂。失望伤感之余,他写下乌镇一文:“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此次离开,他没想过回来。只不过1999年,乌镇人陈向荣看到他写的“不会再来”,感慨万千,决心邀请木心还乡。苦口婆心的劝说与解释反复进行了5年,陈向荣终于打消了木心的担忧,

14、老人答应回国。2006年,孙家花园的废墟上新建起一座二层小楼,周围香樟、榆树丛生,名日“晚晴小筑”,那是乌镇专为木心建造的晚年隐居之所。此时的木心在乌镇已无一个亲人,他是这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少小离家老大回”,面目全非的故乡,迎来了双鬓染白的游子。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木心自称不如乔伊斯阔气,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那个乌镇的翩翩少年,向世界出发,流亡,越过千山万水,最终回到了故乡。2011年12月21日3时,在他的故乡乌镇,那个人,归去了。【素材点拨】少年时的富家子弟,青年时的热血男儿,壮年时饱经磨难,暮年时颠沛流离。“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15、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木心的一生正是这样,一辈子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干净清醒。【适用话题】故乡情、落叶归根、乡愁等话题。三、运用范例深入灵魂的热爱2015北京考生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

16、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所幸的是,先生因着对艺术深入灵魂的热爱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肖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20世纪80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入教材的中国第一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