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221439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是瞒天奇谋,抑催命拙计?摘要: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的优劣是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但从逻辑上分析,凤姐瞒天过海的“掉包计”根本不合理,不具有可行性。关键词:红楼梦掉包计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的优劣是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多数学术界评论家为后四十回中凤姐“掉包计”致使的“黛死钗婚”拍案叫绝,认为这是红楼梦描写得最成功、最精彩的情节:一边是宝玉正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地洞房花烛,一边是黛玉怀着对宝玉的恨,孤零零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极喜与极悲在同一时间上演,成功地突出了红楼梦浓烈的悲剧主题。因此“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就成了后四十回中催人断肠、哀婉不止的情

2、节,曾被作为红楼梦悲剧的高潮而入选中学教材。很多人读红楼梦,因黛玉之死而失去了继续往下看的动力。但从逻辑上分析,凤姐瞒天过海的“掉包计”果真合理、果真具有可行性吗?一掉包计的诞生,源于袭人的担心。宝玉“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时不时地疯癫、神魂失散。袭人得知贾母和王夫人、凤姐谈及要宝玉娶宝钗冲喜,想借宝钗的金锁压压宝玉邪气的消息后,心里想到:”若是如今和他说要娶宝姑娘,竟把林姑娘撂开,除非是他人事不知还可,若稍明白些,只怕不但不能冲喜,竟是催命了。我再不把话说明,那不是一害三个人了么?”贾母、凤姐等人之前未考虑到宝玉娶宝钗会给宝黛钗三者造成的恶果,今听袭人一说,才想到利用“掉

3、包计”偷梁换柱,明对宝玉说娶黛玉,却暗迎宝钗。但这看起来可以瞒天过海、天衣无缝的做法并未改变袭人的担忧。“掉包计”本是想借“金玉良缘”来冲喜,达到使宝玉之病痊愈的目的。但它更是恶毒的“催命计”,极具荒谬性。最根本的是,掉包计起不到为宝玉冲喜治病的作用,反而让其空欢喜一场,造成“变喜为丧”的悲剧。因失了玉而精神异常的宝玉,受不得一丁点儿刺激,只能予以慰藉、疏导、满足。宝玉听见要给自己娶黛玉为妻,之前的失玉之病顿时好了大半,精神抖擞,冲喜也达到了目的;但如果宝玉掀开盖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地发现自己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一切不是真相大白了吗?知道黛玉因此谢世,发现自己完全受骗,跌进最冷酷的冰窟里的宝

4、玉必将疯狂,会因精神突受巨大刺激而悲痛欲绝、神智失常,就如之前紫鹃骗他说黛玉要回苏州的光景一样,要么疯、要么傻,更有性命之虞。冲喜,本来希望借喜事慰藉宝玉的心灵、安静其灵魂,让他好起来,但是这么一种“冲喜”加“掉包”产生的心理的强烈反差,不就消喜加病,化喜为催命了么!宝黛二人都是情痴,达到了爱的极致。小说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两人间的“不虞之隙,求全之毁”。在贾母、凤姐等人听及袭人之言,定下“掉包计”后,接着发生的两件事恰恰印证了袭人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其一,黛玉无意间从傻大姐那儿得知了宝玉将要娶宝钗的消息,心里“如同一个疾雷”,迷迷痴痴地去问宝玉。两人对着脸傻笑,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

5、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吓得袭人和紫鹃面目改色;其二,第九十七回,凤姐为了试试宝玉,便问他说:“给你娶林妹妹过来,好不好?”宝玉大喜。由此,贾母、王夫人、凤姐得知袭人所言不差,宝玉的确是中意于黛玉的。“爱河之深无底,何可泛滥?一溺其中,非死不止。”明知宝黛爱情至深,却对宝玉的心病不理不睬、视而不见,愚蠢地一意孤行,给宝玉造成强烈的精神刺激,这在逻辑上说得过去吗?上面说道,宝黛都是极痴之人,他们俩的病根是相同的,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痴情、一样的精神病。所以如果黛玉知道宝玉“抛弃”了自己而与宝钗结婚,肯定会无比痛楚;更何况是用“掉包计”,会使她遭受一种被欺骗、被无视、被侮辱的沉重打击,这对寄人篱

6、下、敏感异常、爱使“小性儿”的黛玉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宝玉因失玉而口齿不清、精神失常,需要冲喜治病;黛玉羸弱多病,因听得宝玉宝钗之事而突然重病,迷惑了本性,亦需“冲喜”之举。何不直接遂了两人的心意,将宝黛撮合在一起来冲喜,救二人之命,两全其美?为何拆分宝黛,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这是逻辑上的又一次荒谬。“掉包计”不仅会伤害黛玉和宝玉,也会使宝钗受辱。在前八十回中,作者是将宝钗作为一位端庄稳重、举止娴雅、豁达大度的淑女塑造的。作为“金玉良缘”中的带金之人,她和“木石姻缘”中的黛玉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原作者对黛玉宠爱有加,对宝钗亦是如此。贾母、凤姐采用“掉包计”让宝钗和宝玉完婚,

7、但深明大义的宝钗会因自己的自尊遭到践踏而饱受屈辱,怎甘心顶着别人的名字嫁与宝玉?二“掉包计”不仅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且策划“掉包计”的贾母、凤姐形象与前作构成了无法理解的矛盾。慈善的贾母和精明的凤姐,怎么可能在后四十回中突然一改前态拥护“金玉良缘”之说,抛弃黛玉,冷酷无情地让黛玉含恨而逝?这样的态度转变太突兀了!“掉包”这一计谋荒谬至极。关于宝玉娶宝钗造成的后果,袭人已言在前,何况是掉包之后呢?黛玉知晓宝玉娶宝钗后的痴傻及宝玉听到自己要娶林妹妹后的欣喜反应,及之后黛玉为情迅速夭亡、宝玉因情致疯,就都证明了袭人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凤姐有一句话:“这个话,原只说给宝玉听,外头一概不许提起,有谁知道呢?

8、”结果贾府上下的人全部都知道了。如果宝玉一闹,贾府的颜面何存?“掉包计”所产生的后果百害而无一利。不掉包全二命,一掉包死二命,是贾母、凤姐不愿为、不忍为,也不会为之事。“掉包计”是一出“催命计”。黛玉之死,伤贾母之心;宝钗受辱,伤薛姨妈之心;宝玉之疯,伤所有人之心。整个红楼梦的人物关系都包含在其中,万人同悲,何喜之有?“掉包计”不仅不合逻辑,同时也破坏了前八十回中和谐精妙的人物关系构思。所以,立足于全书来看,特别是对于前八十回,“掉包”一计,无疑是荒谬的、粗糙的,也是有违原作者之意、逆前八十回之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前八十回作者精妙深奥的构思、隐晦曲折的爱情寓意,令读者和续作者在体味其主旨和三人爱情结局上有所“隔”,致使续作在处理三人爱情结局上陷入了棘手的拆分和乱点鸳鸯的窘境。另一方面,这种荒谬的“掉包”写法源于追尘索稗的野史戏曲。这些野史戏曲为了达到某种结局而刻意安排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在事理上往往是不合逻辑的。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