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220725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期末试题,选择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绪论1各向同性假设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 。(A)力学性质;(B)外力; (C)变形; (D)位移。2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 C是相同的。(A)应力; (B)应变; (C)位移; (C)力学性质。3构件在外力作用下 B 的能力称为稳定性。A)不发生断裂;(B)保持原有平衡状态;(C)不产生变形;(D)保持静止。4杆件的刚度是指 D 。(A)杆件的软硬程度;(B)件的承载能力;(C)杆件对弯曲变形的抵抗能力;(D)杆件对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1低碳钢材料在拉伸实验过程中,不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时,承受的最大应力应当小于 D 的数值,A)比例极限;(B)许用应力;(C)强度极

2、限;(D)屈服极限。2对于低碳钢,当单向拉伸应力不大于 C 时,虎克定律=E成立。(A) 屈服极限s;(B)弹性极限e;(C)比例极限p;(D)强度极限b。3题图3没有明显屈服平台的塑性材料,其破坏应力取材料的 B 。(A)比例极限p;(B)名义屈服极限0.2;(C)强度极限b;(D)根据需要确定。4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其上 C 点的纵坐标值为该钢的强度极限sb。(A)e; (B)f; (C)g; (D)h。5、三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分别如图所示。其中强度最高、刚度最大、塑性最好的材料分别是 。(A)a、b、c; (B)b、c、a;(C)b、a、c; (D)c、b、a。5材料的塑性指

3、标有 C 。(A)s和; (B)s和; (C)和; (D)s,和。 6确定安全系数时不应考虑 D 。(A)材料的素质;(B)工作应力的计算精度;(C)构件的工作条件;(D)载荷的大小。7低碳钢的许用力= C 。(A)p/n; (B)e/n; (C)s/n; (D)b/n。8系统的温度升高时,下列结构中的_A_不会产生温度应力。9、图示两端固定阶梯形钢杆,当温度升高时 D 。(A)AC段应力较大,C截面向左移;(B)AC段应力较大,C截面向右移;(C)CB段应力较大。C截面向左移动;(D)CB段应力较大,C截面向右移动10在图中,若AC段为钢,CB段为铝,其它条件不变,则A、B端的约束反力(图示

4、方向)满足关系 D 。(A);(B);(C);(D)。11图示等直杆两端固定。设AC、CD、DB三段的轴力分别为FNl、FN2、FN3,则 C 。(A) FNl=FN3=0, FN2=P;(B) FNl=FN3=-P,FN2=0;(C) FNl=FN30;(D) FN1=FN2=FN3=0。11题图12直杆的两端固定,如图所示。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杆 C 。12题图(A)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零,轴向应变不为零;(B)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轴向应变均不为零;(C)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不为零,轴向应变为零;(D)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轴向应变均为零。13图示木榫接头,左右两部分形状完全一样,当F力作用时,接头的剪

5、切面积等于 C 。(A)ab;(B)cb;(C)lb;(D)lc。14如右图所示,在平板和受拉螺栓之间垫上一个垫圈,可以提高_D_。A螺栓的拉伸强度;B螺栓的挤压强度;C螺栓的剪切强度;D平板的挤压强度。15插销穿过水平放置的平板上的圆孔,在其下端受有一拉力P该插销的剪切面面积 和计算挤压面积分别等于 B 。(A)(B(C) (D) 。二、 扭转1 圆轴横截面上某点剪应力的大小与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方向垂直于过该点的半径。这一结论是根据 B 推知的。(A)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平衡关系;(B)变形几何关系和物理关系;(C)物理关系; (D)变形几何关系。2、空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

6、分布为图 B 所示。3图示圆轴由两种材料制成,在扭转力偶Me作用下,变形前的直线ABC将变成 所示的 D 情形。(A); (B); (C); (D)。三、 弯曲内力四、 弯曲应力1、三根正方形截面梁如图所示,其长度、横截面面积和受力情况相同,其中(b)、(c)梁的截面为两个形状相同的矩形拼合而成,拼合后无胶接在这三根梁中, A 梁内的最大正应力相等。(A)(a)和(c); (B)(b)和(c); (C)(a)和(b); (D)(a)、(b)和(c)。YYYY2、某直梁横截面面积为常数横向力沿Y方向作用,下图所示的四种截面形状中,抗弯能力最强的为_ B _截面形状。(A)矩形 (B)工字形 (C

7、)圆形 (D)正方形3、T形截面铸铁悬臂梁受力如图,轴Z为中性轴,横截面合理布置的方案应为 B 。yy(A)(B)(C)(D)yzyxFy4图示U形截面梁在平面弯曲时,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如图 C 所示。五、 弯曲变形1在下面这些关于梁的弯矩与变形间关系的说法中, D 是正确的。(A)弯矩为正的截面转角为正; (B)弯矩最大的截面挠度最大;(C)弯矩突变的截面转角也有突变;(D)弯矩为零的截面曲率必为零。2、用积分法求图示梁的挠曲线方程时,确定积分常数的四个条件,除外,另外两个条件是 B 。(D)(C)(B)(A)mmmmmmmmmm3、梁的受力如图,挠曲线正确的是 B 。4图示等直梁承受均布荷载

8、q作用,C处用铰链连接。在截面C上_ D _。A. 有弯矩,无剪力;B. 有剪力,无弯矩;C. 既有弯矩又有剪力;D. 既无弯矩又无剪力;六、 应力状态(C)(D)(B)(A)1、下面B单元体表示构件点的应力状态。2、已知单元体及其应力圆如图所示,单元体斜截面ab上的应力对应于应力圆上的 C 点坐标。(A) 1;(B) 2; (C) 3; (D) 4。3、已知单元体及应力圆如图所示,s1所在主平面的法线方向为 D 。(A) n1;(B) n2; (C) n3; (D) n4。2图示应力圆对应于应力状态 C 。3图示应力圆对应于单元体 A, D 。4、图示应力状态,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时,其相当应

9、力为 D 。(A); (B);(C) ;(D)。5在圆轴的表面画上一个图示的微正方形,受扭时该正方形 B 。(A)保持为正方形;(B)变为矩形;(C)变为菱形;(D)变为平行四边形6图示外伸梁,给出了1、2、3、4点的应力状态。其中图 B D 所示的应力状态是错误的。七、 组合变形1悬臂梁的横截面形状如图所示,C为形心。若作用于自由端的载荷F垂直于梁的轴线,且其作用方向如图中虚线所示,则发生平面弯曲变形的情况是 A D 。2薄壁梁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壁厚处处相等,外力作用面为纵向平面a-a。其中图 C 所示截面梁发生斜弯曲变形。八、 压杆稳定1、一端固定、另一端有弹簧侧向支承的细长压杆,可采用欧

10、拉公式Pcr2EI/(l)2 计算。压杆的长度系数的正确取值范围是_B_。(A)2.0; (B)0.72.0; (C)0.5; (D)0.50.72、细长杆承受轴向压力P的作用,其临界压力与 C 无关。(A)杆的材质;(B)杆的长度;(C)P的大小;(D)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3长度因数的物理意义是 C 。(A) 压杆绝对长度的大小; (B) 对压杆材料弹性模数的修正;(C) 将压杆两端约束对其临界力的影响折算成杆长的影响;(D) 对压杆截面面积的修正。4在材料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柔度的增大 C 。(A)细长杆的临界应力是减小的,中长杆不是;(B)中长杆的临界应力是减小的,细长杆不是;(C)细长杆

11、和中长杆的临界应力均是减小的;(D)细长杆和中长杆的临界应力均不是减小的。5对于不同柔度的塑性材料压杆,其最大临界应力将不超过材料的 C 。(A)比例极限sP; (B)弹性极限se; (C)屈服极限sS; (D)强度极限sb。6、由低碳钢组成的细长压杆,经冷作硬化后,其( B ) 。A. 稳定性提高,强度不变; B. 稳定性不变,强度提高;C. 稳定性和强度都提高; D. 稳定性和强度都不变。九、 交变应力1、描述交变应力变化规律的5个参数(smax,smin,sm,sa和r)中。独立参数有 B 。(A) 1; (B) 2; (C) 3; (D) 4。2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有 ABCD

12、。(A)构件形状;(B)构件尺寸;(C)表面加工质量;(D)表层强度。3 构件的疲劳极限与构件的 D 无关。(A)材料;(B)变形形式;(C)循环特性;(D)最大应力。4图示阶梯轴为同种材料制成,表面质量相同,受对称交变应力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D 。(A) nn截面杆件持久极限高于mm截面杆件持久极。(B) mm截面杆件持久极限高于nn截面杆件持久极。(C) 杆件mm截面强度高于nn截面强度。(D) 杆件nn截面强度高于mm截面强度。5图示同种材料阶梯轴,表面质量相同,受对称交变正应力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D 。(A)AA截面杆件持久极限高于BB截面杆件持久极。(B)BB截面杆件持久极限高于AA截面杆件持久极。(C) 杆件BB截面强度高于AA截面强度。(D) 杆件AA截面强度高于BB截面强度。6火车运行时,其车箱轮轴中段横截面边缘上任一点的应力为 B 。(A)脉动循环交变应力; (B)对称循环交变应力;(C)非对称循环交变应力; (D)不变的弯曲应力。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