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219706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老子读后感【精选模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老子读后感 2022年老子读后感1(2528字)荣格分析心理学有个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灵的核心,又是心灵的整体;它与生俱来,然后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性在生命早期实现的结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展现的结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实现就是个体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灵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追求自性的实现。自性显然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最近读老子,刚开始,读到他关于“道”的论述,颇受启发,我倒是觉得我们老子所讲的“道”的特点很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说,自性就是人心灵中的道。按照陈鼓应先生老子

2、今注今译总结,老子一书中的“道”有四种意思用法:1.构成宇宙的根本(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人类行为准则。“道”有其一般意义的用法,比如“言说”、“道路”等一些意义。老子所用“道”却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不同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个独有概念。老子所讲“道”的特点是真实存在但又虚而不见,道是永恒的又是运动变化的;道的运动变化创生万事万物,同时万事万物又内化了道。这类似于女娲造人,但是这些人又都蕴含了女娲的“气”、女娲的特点。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类似,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其实也是说人其实蕴含了

3、上帝的气。道的变化运动创生宇宙,宇宙又蕴含着道。道本来是看不到的,是“无”;道创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无”和“有”是道的两种状态,“无”是道无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实到有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下。“无”是道,“有”也是道。老子还给处于“有”的状态的道起了个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解释“德”:古人认为万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花有花的“德”,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讲“心”、阳明先生所讲“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于是,道一般就专指了“无”,德就指“有”。“无”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道德经

4、其实就是道经。但是,道的有的状态却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这个曾被卡尔夫引用来说明人格发展的规律)这样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后面还有一些话,我们主要看看这个部分。“无极”应该是道之“无”的状态,它落实到有形质,就成了“太极”,是初“有”。太极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运动,太极动就生了阳;动到一定程度就静,静而生阴,这个生阴生阳的过程是这个“有”的实现、分化、丰富的过程,五行表示比较丰富的状态,五行互相作用,化生万物,就更丰富、

5、更分化。以上这些内容颇有助于我们理解荣格的自性这个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类从“道”那里获得的特性。孩子一出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过这个“德”还是初有,是周敦颐先生所讲之“太极”。因为初从“道”中化生为“德”,所以它还很具有道浑然一体的特点,“太极”便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周敦颐先生用一个圆圈表示,而不是用我们熟知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婴儿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过此时的自性还处在混沌初开而未开,还没有分化。所以婴儿的心理是毫无分裂的,也没有任何矛盾的。心灵初生,犹如道之初有的太极,道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永恒运动,所以太极也是要运动,所以孩子的心灵也是要运动。太极动而生阳,

6、静而生阴。婴儿心灵动而生意识,静而生无意识。自性动而生自我,静而进入无意识形成无意识自性。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观念,不善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心灵的运作有了意识,无意识便随之而生。心灵的分化就是如此的。过去我们理解自性,觉得自性是无意识的,似乎是“无”的状态,至少如道之“无”是隐着的状态。但是现在思考一下,相比于道的“无”,自性是道的“有”,自性本来就是有的状态。而且自性一直在我们的心灵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岁自我发展足够强大了才发挥作用。自性在初生时是一体的,它向外产生自我,向内沉淀为我

7、们原来讲的自性无意识的、不被觉察的自性。这个有点像道的特点了,道向无形质就是“无”,向有形质就是“有”(德)。道包含了“无”和“有”,但是我们习惯把到之“无”称为“道1”,把道之“有”称为“德”。其实“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自性向看的见的部分发展成自我,沉淀在无意识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现、也是自性。虽然有点乱,但是我觉得我说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周敦颐先生所讲太极图说,还说万物复归于无极。就是化生出的万事万物又回归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状态。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自我发展到一定水平,这个自性之“有”的部分就会回归到最根本的、无意识的自性之中,二者

8、实现合一,这个过程就是个体化。不过荣格的个体化的理论与这个过程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归自性。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会造成疯癫,那些天天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烦恼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第二,荣格个体化不是让自我回归到无的状态,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现实化,所以又叫自性实现。荣格个体化的结果似乎也不是回归到无的永恒之中去,而是进入一个无限丰富的有中去。荣格和周敦颐为什么会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研究对象不同。三是文化差异。四是可能是因为我还没理解透彻。2022年老子读后感2(2365字)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

9、以说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容纳了几多的妙义。而正是由于老子一书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对其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几千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如恒河沙数,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足有百家之多,文字也有数百万之巨,各家各说杂陈,见解不一。黄老派引其义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为安身长命之术,或为救世之书,或为求道之作,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学者则多称其为论述哲理的哲学著作。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让人读来有治丝益棼之感。我仅仅略读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老子,便深深明白了这种说法,不禁更加为其的广博精微而叹服。宋儒郑樵说过:“学术超诣,本乎心识。”由于我学识浅陋,对老子还远远称不

10、上学术上的研究,更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各家那样有如何高深的见解,仅仅是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而已。老子通篇围绕“道”“人”两者展开。道为本,而人应穷极道体以用之,最终几于道。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具无穷之用,是天地之根本,因此人应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顺大道而行,做到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以道为宗极,由下自然而然的产生关于修身、养气、立身、处世、治政等的种种方法道理:“致虚极,守静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

11、言之教”,达“无为而治”。这些方法道理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有大用处,可见顺应大道,方可成就功业,所以人更应“惟道是从”,这也是合乎大道的。通读全篇后,我发现老子一书虽通篇不离“道”这一字,并将“道”抒发为亘古不灭,至高无上的根本之理,极尽语言来彰显“道”的伟大,但透过这些我更看到的是人的难能可贵,因为道虽为天地之根本,具无穷之用,是至高存在,但人却可以体悟道的伟大,顺应大道而行,将道的无穷之用灵活地掌握应用。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在“人”而不在“道”。此外,老子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辩证法,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12、祸之所伏”。又以为“有”“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始终循环往复,“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正一反,使读者对事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体现老子思想的深邃。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古代智慧的底蕴。据老子所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但“道”之一途太过虚幻,太过飘渺,“道”也是难以在外在世界验证的,是难以掌

13、握的。所以我对老子一书更看重的是其中的修身立命的道理,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不是那似真似幻,让人捉摸不透的“道”。以下就是我自书中节选的一些我看重的段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开篇以“上善如水”为纲领,提出一个人要效仿水之到无上德行,做到如水般至柔之中却又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与气度。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可以用“水唯能下而成海”来形容。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

14、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这段演绎出了如水之美般的人生哲理的文字被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人生至理,不断引用学习。它所描绘出的境界可以说达到了人生处世的艺术的地步。为人当如水般谦容无私,刚柔并济。“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士”要在学问道

15、德上都做到精微无瑕,玄妙非常,通晓四方,深邃无边,达到“絜净精微”的境界。这种境界勉强形容就是:小心谨慎,如冬天过河般战战兢兢,便是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思;犹疑慎重,思虑周全,察晓四周的所有情况;待人处事恭恭敬敬,严肃慎独,犹如上门做客一样;相处时却又如冰雪涣释般,温暖亲切;如朴石般平实无奇,敦厚老实,却又内含宝玉;潇洒大度,豁达空灵,像深山的幽谷一样;浑浑沌沌,大智若愚。“沉静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飘逸无拘,像没有止境”。安静下来将浊物慢慢澄清,活动起来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这样就要做到不满不盈,添一毫则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严、亲切、平实、豁

16、灵、浑朴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满,悠然“徐生”。可以说这段文字生动的描绘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种悠然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两段皆是老子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描写,而这种凝静洒脱,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让我不由心向往之。虽离之还差之千里,我当如水般徐徐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这样“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2022年老子读后感3(2385字)从古希腊先知伯拉图的贤人治国理论说,理想国里的最高统治者必须是集哲学修养、渊博知识、政治智慧、悲悯之心、正义美德于一身的圣人,我们审视历史,符合这个标准的中国范围内历代统治者少之又少,上古时代的贤人超过了半数,老子传读后感。春秋战国即进入礼崩乐坏的时代,上古遗风不复存在,故中国的字典中添加了这么个诠释社会种种意识离析崩溃的词汇“不古”。至此,百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